第二節 吐蕃、回紇之患

唐開、天時,兵力實以西北邊為最厚。朔方、河西、隴右而外,安西、北庭,亦置節度;又有受降城、單於都護庭,見第三章第二節。為之藩衛。大軍萬人,小軍千人,烽戍邏卒,萬裏相繼。用能北扞回紇,西制吐蕃。及安、史難作,盡征河、隴、朔方之兵入靖國難,而形勢一變矣。據《舊書·吐蕃傳》。吐蕃乘之,盡陷河西、隴右之地。河、隴之陷,諸《書》歲月,頗有不同。《新書·地理志》:河右暨鄯、階、疊、宕等州先沒;寶應元年(762年),又陷秦、渭、洮、臨;廣德元年(763年),復陷河、蘭、岷、廓;至貞元三年(787年)陷安西、北庭,而隴右州縣盡矣。《舊書·本紀》:鄯州陷於至德元年十月。秦、渭、洮、臨陷沒之年,與《新志》同,而多一成州。然於廣德元年七月,又書吐蕃大寇河、隴,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等州,盜有隴右之地。《新書·本紀》,則廓州陷於上元元年(760年)。蓋史家於諸州之陷,或總書其事於一時,歲月不必盡合;又疆場之間,一彼一此,亦或有一時之失得也。涼州陷於廣德二年(764年),見《舊書·吐蕃傳》。袁光庭守伊州甚久,見新舊《書·忠義傳》。階州,今甘肅武都縣。疊州,在今青海東南境。宕州,在今甘肅岷縣南。臨州,今甘肅臨洮縣。大震關,在今陜西隴縣西。劍南西山,亦為所侵占;《舊書·吐蕃傳》:劍南西山,武德已來,開置州縣,立軍防。乾元之後,亦陷於吐蕃。羌、渾、黨項、奴刺,悉為所裹脅;《新書·吐谷渾傳》:大非川之敗,舉吐谷渾地皆陷。其可汗諾曷缽徙治亹水南,又以鄯州地狹,徙靈州,高宗為置安樂州,即拜刺史。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余部詣涼、甘、肅、瓜、沙等州降。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復取安樂州,殘部徙朔方、河東,語謬

為退渾。《黨項傳》:拓跋赤辭之降,自河首積石山而東,皆為中國地。

後吐蕃寖盛,拓跋畏逼,請內徙,詔慶州置靜邊等州處之。地乃入吐蕃,處者皆為吐蕃役屬,更號弭藥。又有白蘭羌,吐蕃謂之丁零。左屬黨項,右與多彌接。舂桑,在黨項南。白狗,與東會州接。龍朔後為吐蕃所臣,藉其兵為前驅。黨項在西北者,天授中內附,戶凡二十萬,散居靈、夏間,至德末,為吐蕃所誘,使為鄉道鈔邊,皆羌、渾、黨項,為吐蕃誘脅可考者也。安土重遷,人情之常,微特居國,即行國,能舉國遷移者亦鮮。故河、隴之陷,部族為吐蕃所臣役者甚多。如《新書·地理志》,隴右道有黨項州七十三,府一,縣一,肅宗時內徙者僅十余州,余皆為之臣屬矣。而吐蕃之好誘脅亦特甚,如《舊書·崔寧傳》:大歷十一年(776年)破其兵,乃有突厥、吐渾、氐、蠻、羌、黨項之眾。突厥而為蕃所誘脅,至於西山,無怪其為害之烈矣。奴刺,上元二年(761年)《通鑒注》雲:“西羌種落之名。”此族史不載其緣起、居地,然肅、代間之侵寇,時見其名,其種落亦非甚寡弱也。靈州見第三章第二節。甘肅沙州見第四章第四節。慶州見第二章第七節。夏州見第二章第二節。瓜州,在今甘肅安西縣東。多彌,在鄯州西,自石堡城八百十裏渡黃河,又六百八十裏,至多彌西界,見《新志·鄯州》分注。東會州,後改曰茂州,見第三章第四節。而患遂中於西垂。

吐蕃贊普乞黎蘇籠獵贊,以天寶十四載(755年)死,子婆悉籠獵贊立。似不甚能令其下,故雖累遣使請和,申盟誓,而其侵擾如故。其事見於新舊《書》紀傳者:肅宗至德二載三月,吐蕃遣使和親。上元元年(760年),建寅月,宰相郭子儀、蕭華、張遵慶等與其使盟。寶應元年(762年),建寅月,吐蕃請和,六月,使二人貢方物。二年(763年),即代宗廣德元年三月,李之芳、崔倫往使,至其境,為所留。此蓋其邊將所為?是秋,吐蕃大入寇,中國仍以郭子儀充北道、李抱玉充南道通和使。永泰元年正月,又以抱玉為通和使,馬璘副之。三月,吐蕃請和。詔宰相元載、杜鴻漸與其使盟。二年(766年),即大歷元年十月,和蕃使楊濟與蕃使論泣藏等來。二年四月,宰相及內侍魚朝恩又與之盟。十一月,論泣陵隨和蕃使薛景仙來,雲贊普請以鳳林關為界。俄又遣使十五人來朝。七年(772年),亦遣使朝貢。然其侵寇迄不絕也。鳳林關,在今甘肅臨夏縣境。代宗廣德元年九月,吐蕃寇涇州。見第二章第七節。刺史高暉降之,因為之鄉道。十月,犯京畿。詔以雍王適為關內兵馬元帥,郭子儀副之。子儀自相州敗後,召還京師,迄閑居。《舊書·子儀傳》:相州之敗,子儀以朔方軍保河陽,斷浮橋,有詔令留守東都。三月,以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中官魚朝恩,素害子儀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尋召還京師。天子以趙王系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委以陜東軍事,代子儀之任。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朝廷旰食,復慮蕃寇逼近京畿。三年正月,授子儀邠寧、鄜坊兩鎮節度使,仍留京師。言事者以子儀有社稷大功,殘孽未除,不宜置之散地,肅宗深然之。九月,以為諸道兵馬都統,管崇嗣副之,令率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西、河東諸鎮之師取邠寧、朔方、大同、橫野,徑抵範陽。詔下旬日,復為魚朝恩所間,事竟不行。邠寧、鄜坊皆見第五章第八節。大同見第九節。橫野見第二節。寶應元年(762年),河中軍亂,見下節。乃用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出鎮絳州。隋絳郡,見第二章第六節。肅宗崩,代宗即位,程元振復請罷之,充肅宗山陵使。雍王討史朝義,代宗欲使子儀副之,元振及魚朝恩復間其事,遂寢,仍留京師。及是,詔出鎮鹹陽。見第五章第一節。部下惟有二十騎,強取民家畜產以助軍。至鹹陽,蕃軍已過渭水。其日,天子幸陜州。見第二章第六節。吐蕃入京師,立廣武王承宏為帝。章懷太子邠王守禮之子。於是六軍將士,持兵剽劫,所在阻絕。子儀聞上避狄,還京。車駕已發,領部曲數百人,南入牛心谷,遲留未知所適。行軍判官王延昌、李萼勸其南趨商州,今陜西商縣。漸赴行在。子儀從之。延昌、萼別行先至。先是六軍將張知節,與麾下數百人奔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