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興元後藩鎮起伏

自四鎮相王,河北已成割據之勢,然諸鎮之間,亦仍有齟齬。四鎮兵力,蓋以盧龍為最強,而朱滔之為人,亦最狂妄。滔與王武俊不協,李抱真因使門客賈林詐降武俊說之。及李懷光赴長安,馬燧、李芃各歸本鎮,田悅使說武俊,與滔將馬寔共擊抱真,抱真又使林說止武俊。先是武俊召回紇兵,使絕李懷光等糧道。懷光等已去,而回紇達幹等將千人及雜虜二千至幽州。滔因說之取東都,許以河南子女為賂。回紇許諾。林又說武俊,言滔欲並吞河北,不如與昭義並力取之。武俊遂與抱真及馬燧相結,猶未顯與滔絕也。滔又使說田悅共取大梁。悅陽許之,而陰為備。興元元年(784年),赦令下,武俊、悅、李納皆去王號,上表謝罪。於是以武俊為恒、冀、深、趙節度使,康日知改晉、慈、隰。李納為鄆州刺史、平盧節度使。滔兵既南,田悅托言將士不可,使將率五千騎從之。滔怒,縱範陽、回紇兵大掠。自圍貝州,而使馬寔逼魏州。時朝廷遣孔巢父宣慰魏博。承嗣第六子緒殺悅。巢父命權知軍府。滔聞之,喜。使馬寔進攻,而別遣使說緒,許以本道節度。緒遣使送款,會李抱真、王武俊使至,許以赴援,乃遣使奉表詣行在。四月,以為魏博節度使。賈林說武俊與抱真共救悅。滔聞之,召馬寔還,與抱真、武俊戰於貝州,敗績。滔遁還。於是河北之內釁成,彌不能為患矣。朱泚既平,滔上書待罪。詔武俊、抱真開示大信。若誠心益固,善跡克彰,當掩釁錄勛,與之昭雪。貞元元年(785年)六月,滔病死,軍中奉劉怦為主。怦,滔之姑子,滔出征,常使總留事,以和裕得眾心。滔敗,不肯叛,眾又頗服其信義焉。九月,怦又死,子濟襲。濟時在莫州,見第五章第八節。弟澭,以父命召,而以軍府授之。濟以澭為瀛州,見第四章第四節。許他日代己。已而自以其子為副大使。澭怒,擅通表朝廷,遣兵千人防秋。濟發兵擊之。貞元八年(792年)。澭遂歸京師。十年(794年)。澭弟源,為涿州刺史,隋涿郡。見第二章第四節。亦不受濟命,濟擊擒之。十六年(800年)。李納之叛也,棣州入於朱滔。王武俊敗滔於貝州,復取德、棣。田緒兄朝仕於納。或曰:“納欲納朝於魏。”緒懼,厚賂納,且說納取棣州以悅之,因請送朝於京師。納從之。時棣州刺史趙鎬貳於武俊,遂降納。武俊攻之。鎬奔鄆州。納遣兵據其地。緒使矯詔以棣州歸納。武俊怒,遣子士清伐貝州,取四縣。詔武俊以四縣歸緒,納以棣州歸武俊,皆聽命。時貞元六年(790年)也。棣州之蛤垛,在今山東惠民縣南。地有鹽利,猶為納所據。納又城德州南之三,在今山東陵縣東南。以通魏博。八年五月,納卒,子師古襲。武俊欲取其地,上遣中使諭之,乃還。上又命師古毀三 城,師古亦奉詔。蓋時諸鎮地醜德齊,且知構兵則唐將乘機征討,故不敢輕啟釁端也。十二年四月,田緒卒。緒尚代宗女嘉誠公主,有庶子三人,季安最幼,公主子之,以為副大使,軍中推為留後,朝廷因而授之。時年十五(799年)。十七年(801年),王武俊卒,子士真襲。

張孝忠之得易、定、滄也,李維嶽將李固烈猶守滄州。孝忠令衙將程華詣固烈交郡。固烈悉取府藏,累乘而還。軍人怒,殺之而奪其財。孝忠因授華知滄州事。朱滔、王武俊謀叛,滄、定往來艱阻,華錄事參軍李宇為至京師,請拜華為滄州刺史,並置橫海軍,以華為使。尋賜名日華。時建中三年(782年)也。滄州自是別為一使,孝忠惟有易、定而已。貞元四年(788年),日華卒。升橫海軍為節度,以其子懷直為留後。又於弓高縣置景州,在今河北東光縣西。以為屬郡。五年(789年),遂正授為節度使。七年二月,孝忠卒。子升雲襲,賜名茂昭。九年二月。懷直荒於田獵,嘗為其從父兄懷信所逐。後橫海節度之位,歸於其子行執恭,更名權。權,或雲懷直子,或雲懷信子,史籍歧異,不能質言也。懷直至權傳襲之事,新舊《書》互異,《舊書》紀傳又互異。《舊傳》:懷直以貞元九年(793年),為懷信所逐,來朝。既而懷信死,懷直子執恭知留後,乃遣懷直歸。十六年(800年)卒,執恭襲,朝廷因而授之。元和六年(811年)入朝。嘗夢滄州衙門樓額,悉帖權字,遂奏請改名權。《本紀》則懷直入朝在十年三月,復令還鎮。十一年九月,乃為懷信所逐。十月,以虔王諒為節度,懷信知留後。《新傳》則雲:九年(793年)懷直來朝。帝以虔王為節度,擢懷信為留後。明年,懷信遂為節度。十六年(800年),懷直卒。後五年,懷信死,子權襲領軍務,詔授留後。元和元年(806年),擢節度使。六年(811年)入朝,遣還鎮。權始名執恭,嘗夢滄諸門悉署權字,乃改名以應之。《通鑒》系懷信之死於永貞元年七月,與《新傳》合。下書以其子執恭為留後。《考異》曰:懷信逐懷直而奪其位,安肯以懷直之子知留後?又《德宗實錄》,俱無是事,《順宗實錄》略本亦無,蓋《舊傳》誤也。惟詳本:永貞元年七月癸巳,橫海軍節度使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為橫海軍節度使,路隋《憲宗實錄》:元和元年五月丙子,以橫海留後程執恭為節度使,蓋《順宗實錄》,留後字誤為使字耳。案懷直復歸滄州之事,似不能鑿空造作。竊疑懷直以九年(793年)來朝,至十年三月還鎮,《舊書》紀傳所書,實系一事。此行實非被逐。至十一年(795年),乃因被逐來朝,而《傳》與九年(793年)訛為一事。懷信於是年為留後,明年為節度,具如《新書》所記。其後或因內悔,或有所迫,乃以懷直子為留後而還懷直。懷直還後,蓋復為節度,至十六年(800年)死,則懷信繼之,懷信死,執恭乃又繼之也。虔王,德宗第四子,《舊傳》載懷信逐懷直,諒領橫海,正在十一年(7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