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葉後南蠻之患

《新書·南蠻傳》贊曰:“唐北禽頡利,西滅高昌、焉耆,東破高麗、百濟,威制夷狄,方策所未有也。交州,漢之故封,其外瀕海,諸蠻無廣土堅城,可以居守,故中國兵未嘗至。及唐稍弱,西原、黃洞,繼為邊害,垂百余年。及其亡也以南詔。《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以夷狄先諸夏也。”此言唐之亡,與南方之驛騷,深有關系也。南蠻貪小利,不為大患,韓愈語,見下。而能敝唐者?以其調兵轉餉,所牽動者大也。此則政理之不臧,亦未可盡咎蠻夷矣。

南詔異牟尋,以元和三年(808年)卒,子尋 勸立。明年卒,子勸龍晟立。《新書》《通鑒》同。《舊書》:尋勸作苴勸,勸龍晟作龍蒙盛。淫虐不道。十一年(816年),弄棟節度使王嵯巔弑之。《通鑒注》:南詔置弄棟節度使於嵯巔,唐姚州之地。《舊紀》太和三年(829年)及《杜元穎傳》皆作巔。立其弟勸利。勸利德嵯巔,賜姓蒙氏,謂之大容。容,蠻言兄也。蠻患肇於此矣。長慶三年(823年),勸利卒,弟豐祐立。勇敢,善用其眾,始慕中國,不與父連名。太和三年(829年),西川節度使杜元穎治無狀,嵯巔襲陷巂、戎二州,遂陷邛州,《通鑒》雲:元穎專務蓄積,減削士卒衣糧。戍卒衣食不足,皆入蠻境鈔盜自給。蠻反以衣食資之。由是蜀中虛實,蠻皆知之。嵯巔以蜀卒為鄉導,襲陷巂、戎二州。元穎遣兵與戰於邛州南,大敗。邛州遂陷。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徑抵成都,陷其外郭。詔發諸鎮兵往救。時先發東川、興元、荊南兵,繼以鄂、嶽、襄、鄧、陳、許,又以董重質為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又發太原、鳳翔兵赴之。以東川節度使郭釗為西川。南詔寇東川。釗兵寡弱不能戰,以書責嵯巔。嵯巔修好而退。蠻留成都西郭十日,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蜀人恐懼,往往赴江,流屍塞江而下。嵯巔自為軍殿。及大度水,謂蜀人曰:“此南吾境也,聽汝哭別鄉國。”眾皆慟哭,赴水死者以千計。此據《通鑒》。《新書》雲:赴水死者什二三。《鑒》雲:自是南詔工巧,埒於蜀中。《新書》雲:南詔自是工文織,與中國埒。蓋於諸工尤重織也。《舊書·李德裕傳》:德裕帥西川,遣人入南詔求其所俘工匠,得僧、道、工巧四千余人,蓋所俘什之一耳。有文事而無武備者,亦可哀矣。詔諸道兵皆還。郭釗至成都,與南詔立約,不相侵擾。詔遣中使以國信賜嵯巔。四年十月,釗求代,以李德裕為西川。練士卒,葺堢鄣,積糧儲,蜀人稍安。是歲,嵯巔以表自陳,兼疏杜元穎過失。《舊書》本傳。比年使者來朝。開成、會昌間再至。《新書》本傳。

蓋蠻志僅在虜掠。故所欲既遂,旋即戢兵也。蠻人最利俘掠,蓋所以益其眾也。觀第六章第五節所述吐蕃事可見。《新書·元結傳》:西原蠻入道州,掠居人數萬去,遺戶裁四千,亦其一證。然安南之地,慢藏誨盜,復啟戎心。

唐初定南海,於交趾之地置交州。高宗時,又立安南都護府。《舊紀》在永隆二年(681年),即開耀元年八月。《新舊·志》皆在調露元年(679年)。《志》又雲:至德二年(757年),改為鎮南都護。《新志》雲:大歷三年(768年),復為安南。《舊志》則在永泰二年(766年)。其地為利藪,而居官者多貪暴,故數有不安。垂拱三年(687年),有李思慎等之亂,見新舊《書·文苑·劉延祐傳》。開元十年(722年),有梅叔鸞之亂,見《舊紀》及新舊《書·宦者·楊思勖傳》。《舊傳》作梅玄成。《通鑒》又作梅叔焉。《考異》雲從《舊紀》,然今《舊紀》作叔鸞。貞元七年(791年),有杜英輔之叛,見《新舊·紀》及《李復傳》。十九年(803年),經略使裴泰為州將王季元所逐,見新舊《紀》。時占婆稍強,頗與安南相攻,梅叔鸞之亂,《舊書》即雲其與林邑、真臘通謀,見《楊思勖傳》。《舊紀》:元和四年八月,安南都護張舟奏破環王三萬余人,獲戰象、兵械,並王子五十九人。《新紀》雲:環王寇安南,都護張舟敗之。其《環王傳》雲:元和初,不朝獻。安南都護張舟執其偽歡、愛州都統,斬三萬級,虜王子五十九,獲戰象、舠、鎧。合觀三文,知當時環王既陷歡、愛,又進犯安南,張舟特禦敵之師也。《新書·裴行立傳》:遷安南經略使。環王國叛人李樂山謀廢其君,來乞兵。行立不受,命部將杜英策討斬之。行立乃好戰之徒,而不乘環王內釁,蓋力有所不及也。而黃洞蠻為患尤烈。黃洞者,西原蠻之屬黃氏者也。據《通鑒》元和十四(819年)《注》。《新書·裴行立傳》稱為“黃家洞賊”。西原蠻者,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廣州見第二章第七節。容州見第六章第三節。邕州見第三章第七節。桂州見第二章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