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商 業

古代之市,皆別為一區,而設官加以管理,後世此制漸壞,然其遺意猶存。隋制:司農市統平準署。署有令二人。京市有肆長四十人。州有市令、丞,郡縣亦皆有市令。緣邊交市監,置監、副各一。畿內者隸司農,自外隸諸州。煬帝改交市監曰互市監,改隸四方館,而以平準、京市隸太府。京師有東、西兩市。東都有東、南、北三市。唐兩京諸市署,京師有東、西兩市,東都有東、北兩市,皆令一、丞二。《舊書·玄宗紀》:開元十三年六月,廢都西市,則東都亦嘗有三市。平準署,令二人,丞四人。互市監,監、丞各一人。皆屬太府。自都督府至縣,亦皆有市令。《舊書·職官志》。《新志》雲:開元中,京兆、河南府諸縣,戶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則余縣不能皆置。平準署,掌供官市易之事。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則以時出貨。其沒官物亦如之。“市肆皆建標築土為候。凡市,日中擊鼓三百以會眾,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而散。有果毅巡迣。平貨物為三等之直。”《新書·百官志》文。《舊志》雲:“以二物平市。”《注》曰:“秤以格,鬥以概。”“以三價均市。”《注》曰:“價有上中下之差。”《通鑒》: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劉 為王師範取兗州,將精兵五百,夜自水竇入。比明,軍城悉定,市人皆不知。胡《注》曰:“軍城,泰寧軍衙城也。以此觀之,軍人與市人異處。營屋之立,自唐然矣。”愚案此亦可見市之別為一區,不與民居相雜也。

《舊書·宣宗紀》:大中六年七月,敕犯臧人平臧,據律以當時物價上旬估。請取所犯之處其月內上旬時估平之。從之。此條似有奪文。然據此,亦可考見其時物價,旬各有估也。《新書·曹王臯傳》:《太宗諸子傳》。所至常平物估,豪舉不得擅其利。《裴垍傳》:先是天下賦法有三:曰上供,曰送使,曰留州。建中初,厘定常賦,而物重錢輕。其後輕重相反,民輸率一倍其初。而所在以留州、送使之人,舍公估,更實私直以自潤。故賦益苛,齊民重困。垍奏禁之,一以公估準物。觀此二事,公估似於民有益。然《通鑒》:高宗永徽元年十月己未,監察禦史韋思謙劾奏中書令褚遂良抑買中書譯語人地。大理少卿張叡冊以為準估無罪。思謙奏曰:“估價之設,備國家所須。臣下交易,豈得準估為定?叡冊舞文,附下罔上,罪當誅。”是日,左遷遂良為同州刺史,叡冊循州刺史。則公估實不免強抑物直,如後世所謂官價者也。

輕重斂散之政,自桑弘羊後,久已無人知之,至唐乃復有趙贊。此實為曠世之高識,且欲行之於艱難之際,其魄力尤不可及。事雖不成,不可不表而出之也。《舊書·食貨志》:建中三年九月,戶部侍郎趙贊上言曰:“伏以舊制置倉儲粟,名曰常平。軍興已來,此事闕廢。或因兇荒流散,餓死相食者,不可勝紀。古者平準之法,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鐘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鐘之藏,春以奉耕,夏以奉耘,雖有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人者。蓋謂能行輕重之法也。自陛下登極已來,許京城兩市置常平,官糴鹽米,雖經頻年少雨,米價騰貴,《新志》作“米不騰貴”,當從之,此價乃誤字。此乃即日明驗,實要推而廣之。當興軍之時,與承平或異。事須兼儲布帛,以備時須。臣今商量,請於兩都並江陵、成都、揚、汴、蘇、洪等州府,各置常平輕重本錢。上至百萬貫,下至數十萬貫。隨其所宜,量定多少,惟置斛鬥、段匹、絲麻等。候物貴則下價出賣,物賤則加價收糴。權其輕重,以利疲人。”從之。贊於是條奏諸道要、都會之所,皆置吏閱商人財貨,計錢每貫稅二十;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稅之;以充常平本。時國用稍廣,常賦不足,所稅亦隨時而盡,終不能為常平本。亦見《德宗本紀》。案輕重斂散之說,本兼百物言之,後世商人之資本愈豐,則公家之財力愈相形而見絀,遂至除谷價外一不能問,即谷價之常平亦有名無實矣。趙贊際艱難之會,顧欲擴充之以及於段匹、絲麻,其魄力可謂甚大。《劉晏傳》言晏自諸道巡院距京師,重價募疾足,置遞相望。四方物價之上下,雖極遠,不四五日知。故食貨之重輕,盡權在掌握。朝廷獲美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其事亦良不易。然晏實計臣,徒能濟財政之急,豈若贊之能兼顧人民,有稱物平施之意哉?

官與民為賣買者,在谷曰和糴,在物曰和市。《舊書·職官志》:度支郎中、員外郎之職,凡和糴、和市,皆量其貴賤,均天下之貨,以利於人,亦儼然有裒多益寡之意。然及其行之,則國用有闕,強市諸民而已。是賦也,非市也。《舊書·裴耀卿傳》:開元初,累遷長安令。長安舊有配戶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儲蓄之家,《新書》雲:一切責豪門坐賈。則所謂儲畜之家,乃居其物以待價者,即今所謂屯積,非徒厚藏也。豫給其直,遂無奸僦之弊。公私甚以為便。《新書·元結傳》:拜道州刺史。請免百姓所負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二萬緡。許之。以是為寬恤民力,而所謂和糴、和市者可知矣。然二者雖皆有弊,究可稍省輦運之勞。吳武陵言朔方和糴,先取商人,而後求牒還都受錢。見第十八章第一節。此即宋代入中、入邊之法所本,尤省費省事,且除弊之良策也。至於宮市,則直是攘奪,不足論,已見第六章第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