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那個時代大都是一個大家族在一起共同生活。在河南省項城縣堪稱郡望的袁家,在縣北的張營修建了碉堡式宅院,附近的人們稱之為“袁寨”。

在重視親緣同鄉關系的時代,家族中出了傑出人物,就會給這個家族帶來興旺。

袁家出了“大官”,那就是袁世凱祖父之弟袁甲三。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了進士。曾國藩是三年後的道光十八年中的進士,所以袁甲三是他的前輩。李鴻章是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比曾國藩晚三期。在清代,同期考中的進士稱為“同年”,相互之間如親戚一樣,交往密切。查考進士及第的年份似乎很無聊,其實,明白了這個問題,對許多事情就易於理解了。

進士出身,在軍務上威名遠揚,這一點,袁甲三與後輩曾國藩、李鴻章相同。袁甲三是漕運總督,但這是名義上的官職,實際上他正指揮軍隊與撚軍作戰。

因為出了個總督,項城縣張營的袁寨當然是一片興旺景象。袁甲三出征時,也要從家族中挑幾個可靠的青年當幕僚,被選中的有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

中國的大家族中,同一輩分的人,包括堂兄弟,名字裏一般都有一個相同的字。比如,袁世凱的上一輩都有個“保”字,他的父親就叫袁保中。

袁世凱排行第三。叔父袁保慶膝下無兒,這也許是他跟隨袁甲三頻頻出征的緣故吧。子女滿堂的袁保中把袁世凱過繼給他。

雖然當了養子,起初仍住在同一個袁寨裏。袁世凱八歲時,養父袁保慶調任山東道員,於是被帶往山東。道員也稱道台,正四品。

不久,袁甲三的密友馬新貽當了兩江總督,他認為同樣當道員,還是江蘇好一些,於是為袁保慶安排了職位,先是揚州,繼而是南京。袁世凱自然也跟隨遷移。大概在南京易於謀生,袁保慶調任南京後,袁保中也舉家遷來。

袁世凱是個稱王稱霸的人。養父母覺得他不是親生兒子,有所容忍,而親父母因為已經把他過繼給了弟弟,盡管住在一起,也不便多加幹涉。袁世凱雖然還是個孩子,卻巧妙地利用了這種情況。

袁世凱受到兩邊父母的溺愛。他們為他請了私塾教師。然而,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經常逃學。

家庭教師中有一個姓曲的人,擅長拳法、馬術和其他武藝。袁世凱對讀書寫字只是應付而已,卻專心致志地跟曲先生學武藝。他十二三歲時就能騎烈馬,為此而自鳴得意。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袁保慶死在南京任上。此時袁世凱十六歲,已經在江南度過五個春秋。這期間,馬新貽、曾國藩、何璟、張樹聲先後就任兩江總督。馬新貽在任上被暗殺,曾國藩也在任上病死,匆匆接任的何璟因父喪離職,於是江蘇巡撫張樹聲代行兩江總督。這是僅僅五年間的事,在袁世凱幼稚的雙眼裏會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養父袁保慶的葬禮,由他的好友劉銘傳和吳長慶主持,辦得極其隆重,他們對故友的遺屬也做了安排,袁世凱又回到項城縣。

袁世凱作為高官顯宦的公子住在南京時,當過總督的人中,曾國藩是李鴻章的前輩,馬新貽、何璟與李鴻章是同年進士,張樹聲和李鴻章是同鄉。劉銘傳和吳長慶都是李鴻章創建的淮軍的將領,袁世凱雖然同這些人沒有直接關系,但似乎已經注定他是屬於李鴻章派系,大概明智者早就給他們這樣分群歸類了。

養父死後,袁世凱在家鄉無所事事。堂叔袁保恒看了訓斥道:“年紀輕輕,一天到晚遊遊逛逛,成何體統?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嘍,住在鄉間,優哉遊哉,還是把你這小子送到北京去吧!”

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齡,是直隸候補道,即道員候補。袁保齡不論哪方面,與其說是官吏,毋寧說是學者。教育族中子弟,他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且,因為赴京應考的書生很多,袁保恒指望競爭意識能激起袁世凱的向學心。

第二年,生父袁保中去世。

這時,最為嚴厲的袁保恒從陜甘總督左宗棠的酒泉守將升任吏部右侍郎,調到北京。

那段日子可真難熬啊!每逢想起這一時期的往事,袁世凱總是皺起眉頭。袁保恒本來就是冷若冰霜的人,再加上懷有一種族長意識,總是對族中子弟毫無顧忌地施加體罰。

嬌生慣養的袁世凱開始受到嚴格的監督和管束。他並不怕體罰,怕的是讀書。每天伏案讀書,真不如讓叔父打一頓好受些。

袁世凱次年回鄉應鄉試,名落孫山。鄉試合格,才能成為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他失敗了,生母和養母兩人乘機勸他與於家姑娘結婚。

十八歲的袁世凱偕新婚妻子返回北京。適逢河南一帶大旱,袁保恒被派往賑災,於是袁世凱又隨行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