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2頁)

光緒四年(1878年)四月,袁保恒死在河南開封。

這個毫不留情的監督者一死,二十歲的袁世凱頓時覺得如釋重負。

後來,袁世凱經常這樣說:“我好歹能讀書,能寫不太難看的字,多虧了叔父……”不過,當時他對袁保恒的死,一定抱有一種解放感。他把手邊所有的書都燒掉了。

再也用不著讀書了!

袁世凱對朋友們說:“丈夫志四海,安能郁郁於筆硯之間,虛度歲月?”

“丈夫志四海”,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的詩句。

袁世凱絲毫不喜歡讀書,對詩卻有幾分興趣。背誦四書五經,他厭煩得不得了,而喜愛的詩總是主動地背誦。

叔父去世那年,袁世凱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長子克定。

兩年後的光緒六年(1880年),他向督辦山東海防的慶軍統領吳長慶求情謀事。吳長慶聽說袁世凱要來,不禁有些猶豫,說:“那是袁家的不肖子孫啊!”過了一會兒,又自言自語似的說:“也好,說不定能派上用場。”

袁家的事情,吳長慶聽到過種種傳聞。袁世凱厭棄讀書,行為放蕩,是人所共知的。

吳長慶本人也不那麽愛學習。他不是進士出身,而是參加淮軍以後一步步升上來的。他跟隨李鴻章出入沙場,看到讀書人在戰爭中毫無用處,非常厭惡。

摯友的遺孤袁世凱從小喜愛騎馬舞劍,吳長慶也略有耳聞。也許這樣的人反倒有出息吧。

淮軍是國家軍隊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李鴻章的私人軍隊。吳長慶指揮的軍隊叫“慶軍”,劉銘傳的軍隊叫“銘軍”,張樹聲的叫“樹軍”,都冠以個人名號。由此可見,清末軍隊已經私有化,代價是養兵費用必須由首領自己掏腰包。

“好!就讓袁家劣子當幕僚吧!”吳長慶這麽決定了。

果然,袁世凱是個值得重用的人物。吳長慶受命去朝鮮,把他編進隨員之中。

“中堂在的話,至少能比現在提前兩天或三天!”崇拜李鴻章的丁汝昌又提起他。

“還是看看登陸地點吧!哪裏好?”年輕的現實主義者袁世凱把老練的空想主義者丁汝昌叫回到現實中。

“啊,但願海面風平浪靜……”說著,丁汝昌苦笑了。他一下子還無法返回到現實中來。

把日本決定出兵朝鮮的消息最早通知給清政府的,實際是德國公使。當時,德國認為日本的背後有英國支持,所以它讓清政府也出兵。

為開赴朝鮮而集結在山東半島的煙台的大清艦隊,因裝載煤炭遲延了一天。陰歷七月五日起航,遇上風暴,折了回來,又耽擱了一天。

實際上,日本方面在軍艦“天城號”將要開出橫濱時,發現海員中有疑為傷寒的病患者,於是進行艦內消毒,也拖延了一天。

“事已至此,再談什麽中堂守制、狂風暴雨也無濟於事嘛!”袁世凱說道。

“是啊……”

丁汝昌注視著袁世凱的眼睛,袁世凱把眼睛滴溜溜地轉動了幾下,露出討人喜歡的神情。

丁汝昌認識袁家的幾個人,曾經同袁甲三、袁保慶一起跟撚軍作戰,與袁保恒也有一面之識。他覺得自己見過的袁家人當中,袁世凱最出色。他不知膽怯為何物,充滿青年人的勃勃朝氣。他的神情,既像是自然的無憂無慮,又像是一種矯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