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局面

1

大院君歸國,朝鮮宮廷采取了冷淡的態度。不,在歸國的當日處死了大院君的忠實家臣金春永和李永植,這種態度已超出冷淡,可以說是敵對。然而,民間卻沒有附和宮廷,人們對幽閉異域多年的大院君寄以純樸的同情。如前所述,原來與大院君對立的親日派,甚至在政變後的政府人選中起用了大院君一派的人,就是為了利用民眾對大院君的愛戴之情。

大院君在仁川登岸,宮廷沒有正式迎接,卻受到民眾的夾道歡迎。據《容庵弟子記》記載:

二十五日抵仁川,韓之紳民絡繹來迎,父老多流涕者。仁(仁川)至漢(漢城)七十裏,不絕於道。

仁川是首都漢城的出入門戶。當時朝鮮的主要開放港口有仁川、釜山、元山三處,清廷在三港均設“分署”,類似領事館。因為清廷對朝鮮總抱有宗主國意識,所以盡可能避開外交用語,在首都漢城的公使館稱作“公署”。

以袁世凱為首,一行人登陸後,在分署下榻。仁川有日本和英國的領事館,他們分別來清廷分署拜訪。

按照外交禮節,應當回拜,但大院君沒有去,這是出於謹慎。日、英兩國領事祝賀大院君歸國,到訪的是清廷分署,所以需要袁世凱回拜。停泊在仁川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的官員也來拜訪。

“英國軍艦是閔妃特意叫到仁川來的。”心腹們把街頭巷尾的謠傳告訴袁世凱。

“這很可能……”袁世凱點點頭。

釋放閔妃的仇敵,引起了她對清廷的怨恨。她剛剛采取靠近清廷的姿態,同親日派鬥爭,卻挨了當頭一棒,自然對陪同大院君歸來的袁世凱也恨得咬牙切齒。

叫來英艦,是一種示威行動,暗示:朝鮮被清廷拋棄了,但還有英國、日本以及俄國。

親日派在朝鮮國內有牢固的根基。巨頭金玉均雖亡命國外,但余黨並未銷聲匿跡。而朝鮮同俄國聯系,也是無可掩飾的事實。穆麟德在背地裏穿針引線,已經是人所共知。朝鮮暗派使節去海參崴,也已被清廷的東北官憲所察知。

朝鮮同英國的交往,一直沒公開。閔妃把英艦叫到仁川來,其意不外是向清廷表示:“不光是俄國和日本,還有……”市井流言,可能是閔妃一黨有意散布的。

“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袁世凱苦笑了。回拜之前,他往漢城打了電報,毫不含糊地責問為什麽不派人前來迎接。其實,他完全清楚閔妃的心思。

接到電報,朝鮮宮廷這才勉強又派出迎接使。

袁世凱對朝鮮宮廷使者說道:“我奉朝廷之命來送汝王之父,汝等竟如此簡慢褻瀆,不拘有何緣由,外觀必須鄭重嚴肅。仁川這裏有日、英等外國使館,若被他們說朝鮮簡直沒有君臣父子之情,你們不覺得羞愧嗎?”

二十幾歲的袁世凱向朝鮮內閣大臣級使者說教。

陰歷八月二十七日,即陽歷10月5日,星期一,袁世凱和大院君一行人進了漢城。朝鮮國王在南門外張起帳篷,迎接生父。相隔三年,骨肉相聚,本當十分高興,然而,國王的表情卻非常拘謹,他是怕得意忘形,妻子閔氏一定會惱怒。在他周圍,到處有閔氏的親信心腹,雖為國王,卻極端害怕侍衛們向他妻子告狀。

大院君的私邸雲峴宮裏住著他的老妻和側室,她們列隊門前,恭恭敬敬地迎接主人歸來。

“你不要做政治性發言。如有外國使節拜訪,可以出門回拜,國內權貴、政客的拜訪,就不要去回拜了。”

袁世凱把大院君送到雲峴宮,臨別時叮囑了一番。

後來,閔妃下令禁止文武百官同大院君互訪和書信往來,還公布了“大院君尊奉儀節別單”八條規定。在尊崇大院君的名義下,嚴格控制雲峴宮的出入,實質上就是幽禁大院君。

閔妃又往雲峴宮附近派駐軍隊,大院君的家臣、仆從終日惶惶不安,逃亡者陸續不絕。

袁世凱會見朝鮮國王,對處死金春永、李永植等人提出抗議,要求今後不得加害大院君方面的人員。

包圍雲峴宮的軍隊不久又撤回,這並不是屈服於袁世凱的抗議,而是因為擔當參謀角色的穆麟德勸告閔妃:“這樣明目張膽地鎮壓,不但給清廷以介入的口實,也會給外國人留下惡劣的印象,沒有好處。”

這年六月,李鴻章免除穆麟德“外署協辦”之職,一個月後,又把穆麟德的“稅務司”職務解除了。然而,穆麟德依然留在朝鮮,擔當閔妃一黨的外交顧問,薪金三百元,可以自由出入朝鮮宮廷。閔妃一黨想利用穆麟德詳知清廷內情這一點,以抵抗清廷行使宗主權。穆麟德當然還要勸閔妃與俄國勾結,而閔妃也沒有放棄此心。

後來,俄國派駐天津的領事韋貝轉任駐朝鮮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