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袁世凱赴任朝鮮的1885年,英、俄兩國圍繞阿富汗問題掀起爭端,戰爭一觸即發。俄國在海參崴集結艦隊,英國認為這是對香港的威脅,遂占領朝鮮的巨文島,作為防止俄國南下的據點。這是那年的四月。巨文島在全羅南道的南方,正位於濟州島和麗水的中間,島並不大。俄國東洋艦隊從海參崴經日本海南下覬覦香港,必然走這條航線。

英、俄兩國為爭奪帝國主義霸權,在阿富汗挑起世界爭端,不足為奇。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阿富汗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是在五年前的1880年。俄國在1868年占領撒馬爾罕,把布哈拉汗國作為保護國,1873年征服希瓦汗國,兩年後吞並霍坎,1882年占領米魯。貪得無厭的兩種擴張勢力終將火並交鋒,是歷史的必然;而中亞土地上的國境紛爭對東亞形勢產生影響,則是帝國主義時代的歷史必然。

英國非法占據巨文島後,強行修築工事,高掛英國國旗,同時要求清廷施加宗主國的影響,不許朝鮮向俄國讓步。這時期,朝鮮的財政顧問穆麟德正在勸說朝鮮宮廷靠近俄國。據說,為了派遣軍事教官,俄國曾要求租借永興灣。永興灣屬江原道,在朝鮮半島北部東側凹陷部分,灣裏有重要港口城市元山。

對於英國占領巨文島一事,李鴻章認為:“英國占據巨文島,防備俄國人南下,對於清廷、朝鮮都是有利而無害。”

在倫敦,公使曾紀澤按照上級授意,對英國占領巨文島表示承認,在條文上簽了字。

朝鮮政府派穆麟德和嚴世永前往巨文島,抗議英國的非法占領。英國對於這種抗議毫不介意,要塞工事依然迅速進行。

當時朝鮮政府的外交負責人是金允植。他召見駐漢城英國總領事亞斯頓,要求英國撤出巨文島,同時請各國予以調停。各國的反應,當然是依據本國的利益了。

要求英國撤出的是日本和德國,日本害怕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闖進一個強敵來。德國進入朝鮮較晚,當然不贊成一國獨占的狀態,它盼望來一場混戰,以便乘機擠入。

美國認為英國占領巨文島是不得已而為之。從表面上看,這與清廷是一致的。

當俄國得知清廷承認英國占領巨文島時,便對清廷的總理衙門提出:如果貴國承認英國占領巨文島,我國也有必要占領其他島嶼或朝鮮國之一部分。

俄國同朝鮮政府之間,經穆麟德斡旋,訂有密約。要取消這個密約的,不僅是清廷,還有日本和美國。德國對於此事,佯作不知,默不作聲。俄國處境孤立,於是聲明:“沒有占領朝鮮領土的意圖。”

李鴻章把穆麟德解雇,又聘請了美國人歐文·恩·德尼去朝鮮,身份與穆麟德相同。

他受雇於清政府,卻把本國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情況與前任基本相同。李鴻章是看錯了人。德尼甚至對朝鮮政府說:“要想脫離清廷獨立,必須與外國勢力相結合。”

從李鴻章致總理衙門的信函來看,他也是為清廷的利益考慮的。朝鮮投靠俄國,清廷對朝鮮就難以維持住宗主權,而完全排除俄國勢力,也不妥當,因為“有俄在旁,日斷不遽生心”。

對於清廷來說,俄國是一個有用的棋子。李鴻章也想同俄國積極聯系。

巨文島事件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虛虛實實、討價還價的外交手段,但由於阿富汗邊境糾紛的解決,英、俄兩國間的緊張對峙狀態緩和下來,1887年2月,英國終於撤出巨文島。

光有儀表和口才,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李鴻章破格提拔袁世凱的原因,就在於他在這個堪稱奇才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在復雜而奇詭的形勢下臨機應變的才能。年過五十的吳大瀓,固然要比袁世凱更加德高望重,但是作為一位學者政治家,他並不適合公使的位置。李鴻章之所以選擇袁世凱,並不僅僅因為他是友人(袁保齡)的侄子,而是因為他堅信袁世凱是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