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再看東京方面。

彈劾提案通過之後,或者伊藤內閣總辭職,或者解散議會,二者必選其一。6月2日,在首相官邸召開內閣會議,最大議題當然是解散議會。但陸奧外相讀了杉村代理公使的電報後,認為這也是一個重大議題。他一手拿著電報,論述了出兵的必要性,閣僚全部贊成出兵。陸奧宗光在《蹇蹇錄》中有如下簡略的記述:

……6月2日,我參加了的閣僚會議。一開始就向閣僚們出示了杉村發來的電報,並陳述己見,說,如果中國往朝鮮派遣軍隊,不論用什麽名義,我國也應往朝鮮派出相應之軍隊,以防不虞。這也是為了維持日、中兩國在朝鮮之權力均等。閣僚們一致贊同此提案,於是,伊藤內閣總理大臣立即派人請參謀總長熾仁親王殿下和參謀本部次長川上陸軍中將出席會議。當即決定,內閣總理大臣攜出兵朝鮮案及解散議會案,直接進宮上奏,仰乞聖裁,爾後執行。

就在這天,伊藤首相攜解散議會和出兵朝鮮這兩個重大決議案,陛見天皇。

解散眾議院的上諭,在當日下午四時送到議長手裏。

當夜,在外相官邸,召見林董外務次官和川上參謀次長,舉行了以陸奧外相為首的三人會議。陸奧在《蹇蹇錄》中,沒有談及這天晚上的秘密會議。林次官的回憶錄以一種“事已過去,說也無妨”的語氣,把三人的討論歸結於一點,即:不是如何去和平地平息事態,而是如何去掀起戰火,如何獲勝。

此時,杉村的第二封電報尚未到達,所以,6月2日夜晚的三人秘密會議是在尚未確認中國是否出兵的情況下舉行的。他們甚至沒有把和平工作列入議程。

這次秘密會議的重點是如何蒙蔽伊藤總理大臣。往朝鮮派兵,伊藤首相並不反對,只是不那麽積極。作為首相,或者從他的性格來看,他不會做出強硬到底的姿態。李鴻章曾高度評價他這種政治態度,認為伊藤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只要他在首相位置上,就可以放心。

伊藤博文絕不是和平主義者,他是地道的明治時期的政客,是國權擴大論者。只是在擴大的具體方法上,他認為不可過於強硬。出兵,伊藤首相是贊成的,但大量派兵,他也許不會應允。

這時,在朝鮮,日、中兩國的現有勢力,仍然是揮舞宗主權的清廷要強些,因此,陸奧也認為是“失掉平衡的日、中兩國在朝鮮的權力之爭”。

在閣僚會議上,他表示要維持對朝鮮的日、中兩國的權力均衡。伊藤首相所希望的,是保持兩國勢力的平衡,而陸奧外相的本意卻是想來一次逆轉。他的奮鬥目標不是“趕上”,而是一鼓作氣地“趕過”。同樣的國權擴大論,但伊藤是逐步升級的階段主義者,對於搞什麽逆轉之類的極端政策,恐怕是不會贊成的。

派出的兵力,三個人的結論是需要六千至七千人,而大鳥公使認為保護公使館和僑民只需要五百到一千人。可見,在規模上有很大出入。

清政府的軍事情報,已掌握在川上次長手中。為平定東學軍,估計清政府派兵不會超出五千名。

日本出兵,可能要同清軍發生沖突,那就應派出在第一次交火時足以制勝的兵力。清軍必然求和。假如清軍雖敗北而不求和,繼續增援,日本就再派遣一個師團,在平壤附近再勝一次。那時,清軍非講和不可。以朝鮮為舞台的日中戰爭,日本參謀本部多少年來一直在研究。小川又次少將的《清國征討策案》,七年前就完成了。因此,第一次派出的兵力馬上就決定下來。

“又是六千,又是七千的,這個數字讓總理聽到,他會大吃一驚的!”陸奧很擔心。

“會嗎?”川上次長稍稍思索了一下。

“他是位和平主義者。”

“那麽,這麽辦吧——”川上想出一個好主意,“對總理就說派出一個旅團。”

“一個旅團,人數是……兩千人吧?”

按照當時的陸軍編制,一個旅團大約是兩千人。

“哈哈哈……”川上參謀次長笑了,“閣下對軍隊的編制是門外漢,總理也不例外。不錯,旅團的建制兵力是兩千,但有一種混成旅團,可以增加到七八千人。”

“若是總理問到兵力呢?”

“就用一個旅團應付他。至於旅團的編制,就說事關軍務,聽由軍部處理。”

“有道理……”

陸奧外相十分佩服這條妙計。

李鴻章向丁汝昌下令,讓“濟遠號”“揚威號”兩艦開赴仁川,日期是陽歷6月4日(陰歷五月初一)。同時,又命令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選拔淮軍精兵一千五百名,乘招商局輪船,開赴朝鮮。

同一天,漢城的杉村代理公使很快就獲得情報,向東京發電報:“為何不火速派兵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