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拒絕俄國,就當時的日本來說,頗需要一點兒勇氣。伊藤首相向俄國表示強硬態度的另一面,卻想借助英國做後盾。

英國的外交原則是防止俄國南下。因為擔心俄國對朝鮮施加影響,所以,寧願讓清政府對朝鮮強化宗主權,只要清政府牢牢控制住朝鮮,俄國就無機可乘。

日本的力量擴張到朝鮮半島上來,對英國來說是件麻煩事。從利害關系上說,英國熱衷於支持清政府,牽制日本。它有香港、新加坡等基地,又有兵員充足的印度,隨時可以向遠東調兵。同俄國相比,英國占上風。

按理說,英國是最可靠的,不知為什麽,李鴻章卻依靠了俄國。這也許與他的性情本質有關。人們都稱他是親俄派頭領,甚至有些極端分子說他從俄國領到了一大筆盧布。

在近代中國要人的意識中,關於國防,有兩派。防止列強的侵略,固然都叫作國防,但是,把重點放在何處,卻有著不同的觀點。

鴉片戰爭以後,侵略者從大洋彼岸闖了進來,第一個就是英國。有些人主張充實海軍力量,在海邊將他們擊退,被稱為“海防派”。

有些人認為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並不可怕,英國和美國都是要做買賣,容易對付。與之相比,同中國的國境有那麽長距離接壤的俄國才是危險的敵人。現在它不正在蠶食著中國嗎?持這種主張的人,被稱為“塞防派”。

海防派認為英國是主要敵人,塞防派認為俄國是主要敵人,這兩大派別,成為近代中國內部對立的主要原因。

李鴻章是海防派的代表。他之所以不依靠英國當調解人,這是原因之一。不能把國家的重大事情,委托給主要敵人——英國。

然而,清末的政爭,與其說是出於政見的不同,不如說是出於人事關系。李鴻章派在清廷政界中形成一個最大的人事系統。反李鴻章派也並非沒有自己的系統。

反李鴻章派責難說:“李鴻章想避開同日本的沖突,不準備派兵,搞軟弱外交。”他們到處宣揚主戰論。可是,當李鴻章決心同日本決一雌雄,開始動員時,他們又大唱反調,宣揚非戰論。

當時駐中國的英國公使是歐格訥。巴夏禮死後,他以代理公使的資格接替了工作。他曾一度被調任葡萄牙,不久又調回中國,是一位有才能的外交官。

歐格訥不願意讓俄國公使喀西尼一人獨攬中、日之間的調停工作。他認為,不讓俄國在遠東加強發言權,是英國外交官的任務。他寫信給駐天津領事,命他會晤李鴻章。

各國公使駐在北京,除了與總理衙門的大臣們打交道之外,還要同天津的實力人物李鴻章往來,展開兩面作戰。

英國駐天津領事對李鴻章說:“英國認為日本派遣大量軍隊是非法的。現正通過駐韓領事、駐日公使,勸告日本政府撤兵。”

“關於此事,英國外交部正在同駐倫敦的日本公使接觸。”

意思是要給李鴻章一個強烈印象:關於朝鮮問題,為清政府盡力周旋的不單是俄國。

李鴻章對英國領事說:“請貴國海軍提督率十余艘鐵甲艦去橫濱,如何?請提督與駐日公使一同去日本外交部,面對面地交涉,指出日本以大軍威脅朝鮮,妨礙遠東的和平和貿易,與英國關系極大,希望立即撤兵……大概日本會聽從英國勸告的。這件事,還請你同北京的歐格訥先生研究一下。”

“一定按閣下的意思發電報。”

作為一件公事,英國駐天津領事把李鴻章的意思報告給北京的歐格訥公使。其實,這種提議太孩子氣了,李鴻章並沒有認真地考慮能否實現,只不過同英國領事開了個玩笑,他的話外音是:調解的事已經委托給俄國,現在不是英國出面的時候,但若能做到這些,自當別論。

歐格訥當然不會把李鴻章的提議報給本國政府。

不管清廷對英國多麽冷淡,英國還是要做自己該做的事。歐格訥同東京聯系,英國駐日代理公使巴健特造訪日本外交部。他問陸奧外相:“清政府對日本政府的提案想附加一些條件,然後再舉行談判,貴國意向如何?”

歐格訥的調停方案,並不是李鴻章提出的,而是得到總理衙門的諒解。李鴻章一心把希望寄托在俄國身上。

在倫敦,英國外交大臣也通過日本公使青木周藏,勸說日本接受英國的調停。

“日本應當盡速解決朝鮮問題,否則,俄國可能會號召歐洲各國,采取聯合仲裁。到那時,恐怕日本在國際外交上將陷於孤立。這一點,請特別考慮。”

“我國也有一條不能退讓的界線。”青木公使答道。

“是不承認清政府對朝鮮的宗主權吧?”

“一點兒不錯!”

“宗主權目前已是有名無實之物,全世界都知道這一點,所以各國才往朝鮮派遣公使和領事。若想解決當前的問題,該避免的一定要避免,這就是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