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頁)

“臣知道。”李鴻章仍低著頭回答。

“那是重要的地方,皇陵也在那裏,一旦發生意外,你能擔待得了?”

“老實說。奉天兵不足恃,臣沒有把握。”

李鴻章口氣生硬,翁同龢有點兒猶豫了。他預感到,再加申斥,李鴻章會提出共同責任的問題來。於是,他立刻改變話題。

“問問李鴻章:是否可以借助於俄國?”西太後曾說過。

她非常希望快一點兒結束戰爭,想同李鴻章商量,可否借助俄國的力量,促成議和。按照翁同龢個人的意見,在陸、海失利的情況下,議和有失中國的臉面,又不能指望得到好處,所以不能同意。要等前線取得一些反攻勝利,再進行議和。他在日記中寫道,如果現在議和,就得不怕舉世唾罵。

“這都是皇太後的懿旨,我只是傳達一下。你的答復,我也將不置一詞地照樣轉奏。”翁同龢故意添了這麽一句。

“俄國公使因病回國尚未歸任,同他們的參贊倒是不斷來住。俄國對日本侵占朝鮮非常憤恨,喀西尼伯爵也經常提及。臣以為,往俄國派一特使也是個辦法。”李鴻章答道。

“依靠俄國行是行,但很難說他們就沒有陰謀。假裝親近,然後占領東三省……實際上,占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嗎?”

“請聖上放心,我敢保證絕不會發生這種事。”

李鴻章一貫是親俄派。當他說保證俄國沒有野心時,臉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總之,我是代表皇太後來辦事的。剛才我已說過,我要把你的話,一字不差地上奏。”翁同龢說完,回北京去了。

這一天,朝廷任命了一個前線總帥——“命宋慶節制前敵各軍”。

宋慶是七十五歲的老將,曾在袁甲三手下,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賞給“毅勇巴圖魯”稱號。

巴圖魯,滿語是勇敢之意。對軍功顯著者,授予這個稱號。後來宋慶的軍隊被稱為“毅軍”,他的部將馬玉昆已經率軍出征朝鮮。

宋慶是山東人,既不屬湘軍,也不屬淮軍。最初,他給同鄉前輩、安徽亳州知州宮國勛當仆從。那時正是鎮壓撚軍之戰最激烈的時期。撚軍的一個將領孫之友前來詐降,計劃在清軍內部暴動。不知什麽緣故,竟被宋慶看破了。得到主人宮國勛的許可,他殺死了孫之友,接管了孫之友的部眾。

宋慶從一個仆從升為部隊之長,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有趣的是,他所率領的部眾絕大多數是安徽人,同淮軍官兵同鄉。宋慶雖然不屬淮軍,但常被看成淮軍,像是淮軍的一個旁系。

宋慶的毅軍在光緒六年(1880年)由漢納根指揮在旅順構築要塞,此後一直駐紮旅順。由於離前線較近,十天前宋慶已接到開赴九連城的命令,軍隊正在移動中。

當時還沒有電訊聯絡,宋慶到了九連城才接到讓他統率全軍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