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飛援潼關(第2/4頁)

李豫回頭向南霽雲望去,南霽雲笑道:“張尚書府宅附近出現了刺客,為了保證張尚書的安全,我已命兩百士兵護衛在張尚書的府宅周圍,估計他今天可能來不了。”

李豫大喜,張筠果然來不了,那就意味著最大的阻力消失了,他立刻下令道:“時間不容久等,既然張尚書來不了,我們就不等了,政事堂會議即刻開始。”

由於張筠的缺席,使政事堂順利通過了募兵方案,從長安數十萬流民中募集二萬軍隊,曾是府兵者優先,從軍者不僅可以得到錢糧,而且還能赦免其逃戶之罪。

消息傳出,生活在長安各坊的流民異常踴躍,紛紛趕到設在東西兩市和朱雀門前的三個募兵點報名,由李慶安留下的五百親衛負責招募,平均每人率領四十名新兵,募兵所需的二十萬貫錢款,由聚海行櫃坊暫時墊付,衛尉寺提供了數萬套兵器盔甲,僅僅兩天時間,一支兩萬人的軍隊便已裝備完成,隸屬於六宮六率府,南霽雲也由瀚海軍兵馬使一搖身變成了東宮六率府將軍。

……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關內、河東、河南三道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舊語中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裏形勢的隆要,杜甫在《潼關吏》中也寫下了“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潼關原有駐軍一萬五千人,但李隆基親征朔方,帶走了一萬兩千人,潼關僅剩下三千人駐守,由潼關副元帥王思禮率領。

王思禮年約三十余歲,身高七尺,長得虎背熊腰,面如重棗,是中唐赫赫有名的一名虎將,他原是千牛衛將軍,在中唐的黨派之爭中,王思禮屬於相國黨,被李林甫所拉攏,李林甫死後,相國黨解散,王思禮便毅然投靠了儲君李豫,但又被李豫手下的文官們排擠,他便外派出京,來潼關擔任副將,現在主將已走,他便是潼關的守將。

昨天晚上,潼關出現了一件異事,一支來自河東的牛馬隊請求過關,小校探查來報,大約有五千余匹馬和三百多頭牛,馬上馱有帛緞,還有六千名馬夫,由三百余名士兵押運,負責人是安祿山的手下大將孫孝哲,他派人送來信件,說這是朝廷的命令。

王思禮當然也知道河東已被安祿山占領,王思禮本人對此憤慨異常,但他只是一名普通將領,對這種涉及江山社稷的大事他不好妄加評論。

此時,王思禮站在城墻之上,注視著牛馬隊緩緩進入潼關,已經有一千余人馬走進了甕城,潼關的守軍都上了城,好奇地打量這支奇怪的牛馬隊,從內城到外城間只有短短的幾百步,擠滿了黑壓壓的馬匹和馬夫,勁風穿城而過,旌旗獵獵,風卷旗舒,將後面一名鐵盔鐵甲的軍官完全遮蓋了,只見他身材異常高壯,正是領隊孫孝哲,他是先鋒,在牛馬隊的最後還有安慶緒。

王思禮有些疑惑地看著孫孝哲,孫孝哲身高足有八尺,雄壯異常,手執一杆大鐵槍,胯下馬更是一匹上等的幽州駿馬,這明明是一個萬人敵的大將,不像文書中所說,只是一名校尉。

如果是平常,王思禮是不會準他們進關,但他剛剛接到太仆寺卿達奚珣的牒文,說這批牛馬是太仆寺預訂,請他放入關內,同時他又接到了兵部的命令,命令牒文上有兵部尚書陳希烈的親筆簽名和兵部大印,命他不得阻攔,放人入關。

有了太仆寺的牒文和兵部的命令,王思禮沒有理由再攔這支牛馬隊,便下令開關放行。

由於山路狹窄,只能行一人一馬,故牛馬隊進關緩慢,近三百頭牛入關就花了半個時辰,緊接著是人馬入關,速度明顯加快了,兩個時辰,便進了千余人馬。

“快!再加快速度!”

王思禮聽見城下有馬夫在低聲催促,他眉頭不由慢慢皺了起來,這種催促的口氣一般是軍隊常用,短促而有力,現在居然出現在馬夫的口中,這未免讓人感覺有些怪異。

王思禮又仔細打量了一下這些馬夫,個個孔武有力,步履矯健,他們大部分人都後挎腰刀,一手握住刀柄,催趕馬匹,王思禮從他們握刀的姿勢便心生疑竇,這些人分明就是軍人,而且還是精銳之軍,哪裏是什麽馬夫,這時他忽然又發現,這些馬匹都是閹割過的軍馬,不是普通的馬匹,他心中頓時冒出一個大膽的念頭,難道這是一支軍隊?安祿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