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洪武大帝 第十四章 復仇(第4/13頁)

而等到這些下人們拿起了平時幹活的菜刀和鋤頭反抗時,曾經的統治者就將手足無措。

比如蒙古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阿速軍,這支部隊即使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立下大功。當起義爆發時,他們被派去鎮壓,這支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去搶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運氣不好,在搶劫回來後,正好碰到了起義軍,剛看到對方的旗幟,領隊的首領便大叫“阿蔔,阿蔔”(快跑),這支最為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樣敗退的,退回去後還反復強調自己是遭遇數倍於自己的起義軍才敗退的。

就是這樣的軍隊素質,才使得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

但隨著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裏復蘇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戰鬥力也直線上升,先後鎮壓了全國很多地方的起義。

只要跨上馬,我們仍然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的將領。

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爾。

他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擴廓帖木爾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我們就稱呼他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將察罕帖木爾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後,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並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標,元!】

朱元璋終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鬥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北伐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後人難於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後,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裏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遊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雲失陷四百年後,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此時又面臨新的選擇,該怎麽進攻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占據了江浙和湖廣一帶,但元仍然占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

朱元璋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認為要想徹底的擊敗元朝統治者,必須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後再圖大都。

這個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元朝實力還很強。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璧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並未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戰爭考驗的吳軍連續攻破元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山東。

這一過程實在是無甚可寫,因為元軍實在是不堪一擊。

在王保保的心中,並沒有把朱元璋和徐達當回事,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松散,戰鬥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有什麽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只是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這位脫因帖木兒倒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但和超一流的徐達常遇春相比,他還差得很遠。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他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他在濟南還沒回過味來,就發現自己駐守的山東已經遍插吳軍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