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十五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3/5頁)

盧象升是個很有天賦的人。據史料記載,他天生神力,射箭水平極高,長得雖然文明,動作卻很粗野,每次作戰時,都拿著大刀追在最前面,趕得對方雞飛狗跳。

他最早嶄露頭角,是一次激烈的戰鬥。

崇禎六年,山西流寇進入防區,盧象升奉命出擊,對方情況不詳,以騎兵為主力,戰鬥力很強,人數多達兩萬。

盧象升只有兩千人,剛開戰,身邊人還沒反應過來,他就一頭紮進了敵營。

他的這一舉動,搞得對方也摸不著頭腦,被他砍死了幾個人後,才猛然醒悟,開始圍攻他。

盧象升的大刀水平估計相當好,敵人只能圍住,無法近身,萬般無奈,開始玩陰的,砍他的馬鞍(刃及鞍)。

馬鞍被幹掉了,盧象升掉下了馬,然後,他站了起來,操起大刀,接著打(步戰)。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駭人聽聞了,盧象升就這麽操著大刀,帶著自己的手下,把對方趕到了懸崖邊。

沒辦法了,只能放冷箭。

敵人的箭法相當厲害,一箭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又一箭,射死了盧象升的隨從。

這兩箭的意思大致是,你他娘別欺人太甚,逼急了跟你玩命。

這兩箭的結果大致是,盧象升開始玩命了。而且他玩命的水平,明顯要高一籌。

他提著大刀,越砍越有勁,幾近瘋狂(戰益疾)。這下對方被徹底整懵了,感覺玩命都玩不過他,只好乖乖撤退,以後再沒敢到他的地界鬧事。

雖然盧象升的水平很高,但在當時,他還不怎麽出名,也沒機會出頭,然而幫助他進步的人出現了,這人的名字叫做高迎祥。

崇禎七年,高迎祥等人跑出了包圍圈,就進了鄖陽,鄖陽被折騰得夠嗆,巡撫也下了課,這事說過了。

但這件事,對盧象升而言,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為接替鄖陽巡撫的人,就是他。

如果高迎祥知道這件事情的後果,估計是死都不會去打鄖陽的。

盧象升是個聰明人,聰明在他很明白,憑借目前的兵力,要把民軍徹底解決,是絕不可能的。

作為五省總督(後來變成七省),他手下能夠作戰的精銳兵力,竟然只有五萬人,但在這幾省地界上轉來轉去的諸位頭領,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有好幾萬人,總計幾十萬,還滿世界轉悠,沒處去找。

但他更明白,徹底解決民軍的頭領,是絕對可能的。

民軍雖然人多勢眾,但大都是文盲,全靠打頭的領隊,只要把打頭的幹掉,立馬就變良民。

而在所有的頭頭裏,最有號召力,最能帶隊的,就是闖王。

強調,現在的闖王是高迎祥,不是李自成。

在所有的頭領中,高迎祥是個奇特的人,他的奇特之處,就是他一點也不奇特。

明末的這幫頭領,都是比較特別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很有個性。

但凡古代幹這行的,基本是兩種人,吃不上飯的,和混不下去的。文化修養,大都談不上,所以做事一般都不守規矩,想怎麽來就怎麽來,軍隊也是一樣,今天是這幫人,沒準明天就換人了,指望他們嚴守紀律,按時出操,沒譜。

但高迎祥是個特例,他沒什麽個性,平時不苟言笑,打贏了那樣,打輸了還那樣。

許多頭領打仗,明天究竟怎麽走,不管,也懶得管,打到哪算哪。

高迎祥的行軍路線,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並表明路標,引導部隊行進。

更嚇人的是,高迎祥的部隊,是有統一制服的——鎧甲。

一般說來,盔甲這種玩意,只有官軍才用(費用比較高,民軍裝備不起),大部都是皮甲,而高迎祥部隊的盔甲,是鐵甲。

所謂重甲騎兵,就是這個意思,更嚇人的是,他的騎兵,每人都有兩三匹馬,日夜換乘,一天可以跑幾百裏,善於奔襲作戰。

就這麽個人,連洪承疇這種殺人不眨眼的角色,看見他都發怵。打了好幾次,竟然是個平手。

所以一直以來,高迎祥都被朝廷列為頭號勁敵。

盧象升準備解決這個人。

當然,他很明白,光憑他手下的天雄軍,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他上書皇帝,幾經周折,要來了一個特殊的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祖寬。

祖寬,不是祖大壽的親戚,具體點講,他是祖大壽的傭人。

但祖大壽同志實在太過厲害,一個傭人跟著他混了幾年,也混出來了,還當上了寧遠參將。

其實對於祖寬,盧象升並不了解,他最了解的,是祖寬手下的三千部隊——關寧鐵騎。

作為祖大壽的親信,祖寬掌管三千關寧軍,盧象升明白,要戰勝高迎祥,必須把這個人拉過來,必須借用這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