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經學與周禮

什麽叫‘經學’?

經學 分為今文經學 和 古文經學

我國最後一個今文經學大師是康有為

我國最後一個古文經學大師是章太炎

今文經學

經學學派之一。與‘古文經學‘相對。始自西漢初。今文諸經均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漢武帝采納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諸子百家傳記博士,只立五經博士,定儒於一尊,今文經學特別是《春秋公羊》學盛極一時。今文諸經在漢代均置博士,勢力很大。今文經學中又支分派別,東漢的十四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詩》有魯、齊、韓三家,《禮》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嚴、顏二家。今文經學主張通經致用,結合現實闡發經書中微言大義,如漢代的今文經學往往為當時政治、經濟、法律作論證。漢以後日益衰微。18世紀中晚期常州學派莊存與、莊述祖、劉逢祿、宋翔鳳等探討西漢今文經學,其後魏源、龔自珍以經術譏切時政,有推動了今文經學的發展。清末廖平、皮錫瑞、康有為等大力提倡今文經學,並為戊戌變法作輿論準備。今文經學以孔子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為‘受命‘‘素王‘,主張‘托古改制‘,認為六經皆孔子制作。其特點是注重‘微言大義‘,結合現實闡發經義,具有較豐富的哲學、政治思想,其不足是附會經義,甚至神化孔子和經學。

古文經學

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征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至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余,殘闕不全。基於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於學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對,劉歆離開京都。西漢末,王莽欲篡權,提出“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利用《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以為現論依據。《周禮》屬古文經,古文經學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時,立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經學對抗。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鞏固政權,即位後,倡今文,廢古文。讖緯之風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兩派。中葉以後,古文經學壓倒今文經學,著名古文經學大師如大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以學術取高官。或有門弟子幾千人,勢力極盛。古文經學斥責今文經學附會讖緯的妖妄,強調文字訓詁對於治經的重要性。為了準確解釋儒家經書,古文經學者對文字、音韻、訓詁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撰為著述,如齊歆認為“六書”是漢字造字的基本法則,揚雄著《方言》,許慎著《說文解字》等,皆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至今仍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鑰匙,受到學者的重視。至東漢末,儒學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宗,兼采今文之說,綜合兩派,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代,太宗詔使國子祭酒孔穎達統一異說紛紜的南北經說,撰定《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使明經取學者屏棄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自出親意,宋人拋開舊注,直接往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遂成為“宋學”。明代經學衰弱,少有建樹。直至清代,乾嘉學者所用方法,稱為“漢學”、“樸學”,無論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皆與古文經學為近。惟常州學派上承漢代的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闡發孔子“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及於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書五經》、《六經》、《十三書》、《白虎通》等。

“史”是指歷史典籍,如《史書》、《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