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7章.山雨欲來 第20節

如同上次李弘力主招撫黃巾軍一樣,這次李弘的重開鹽鐵之策也在京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在屯田需要持續投入巨大錢財和國家動亂財政枯竭的情況下,這個波瀾掀動的就有點適逢其時而又驚心動魄了。

這是遠在並州的李弘所根本想象不到的。

朝廷內外,朝野上下,都陷入了無休止的激烈爭論之中。內廷的尚書台和中官們在爭論,外廷的三公府、大將軍府和王侯權貴、各級官僚在爭論,京中的名士大儒、太學的士子們、門閥世族的家主、豪富商賈也在爭論。

最早爭論的不過是朝廷能不能重開鹽鐵,但後來就爭論到了大漢國的財政政策、治國政策,後來演化為學術之爭,儒學和黃老之學以及其他流派之爭,整個洛陽都沉浸在了通宵達旦的論辯和清談之中,人人神情激奮,個個不知疲倦。

鹽鐵和土地一樣,是國家財政的兩大支柱,尤其鹽鐵之利遠遠大於農耕之利,更加凸現其對國家的重要性。鹽鐵官府專賣,如果控制得當,的確可以收益頗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流通不暢和貪汙腐敗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鹽鐵之利就會巨減。這就和土地兼並造成農耕賦稅銳減的道理是一樣的。尤其本朝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國策,商人地位低賤,商人們為了擺脫困境,紛紛買官買爵,脫離賤籍。官和商已經沒有明確的界限了。官和商既然合為一體,鹽鐵又是暴利的行業,加上朝廷腐敗,鹽鐵之利自然流向了私庫,國家的財政自然也就枯竭了。

在這種情況下,重開鹽鐵,私商介入經營,在理論上的確可以迅速讓大漢國的財政得到恢復。因為私商介入經營,一來打破了官府對鹽鐵的壟斷,無論是價格還是產量、質量,都會隨著百姓的需要而靈活波動,受益的不僅僅是商人,更多的是天子和皇室、國家和百姓。二來可以有效遏制鹽鐵行業的腐敗,打擊官商勾結,減少少府和大司農府的損失。本朝建國初期,私商介入鹽鐵經營,曾經為國家復蘇和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但問題是,商賈介入鹽鐵經營,立即就會形成富商巨賈,他們和大量兼並土地的門閥豪強一樣,對國家的破壞和威脅是顯而易見的。

商人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角色,其流動性及慣常的精明,對於本朝所追求的淳厚樸直的民風而言,極具破壞性。另外,商賈中不乏傑出人士,他們往往倚仗雄厚的經濟實力,形成一股影響國家政策的龐大勢力。

歷史上,這種人非常多。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個巨商,他一出門,車隊成列,車中所載的都是黃金玉帛,派頭大得很。當時他來往於各國之間,與各國君王們分庭抗禮。還有秦國的巴寡婦巴清。她是巴蜀人,開礦起家,在當時富甲天下,秦王政為了跟這個巴寡婦見面,商談營商富國之事,特別開辟了一條馳道,把她從巴蜀請來對坐而談。至於名震千古的呂不韋,那就更不用說了,他從營商開始直到執掌秦國政事十幾年,是以商賈之力影響國政的典型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為國家集權的代表,歷代君王們自然不能容忍在社會中挺立起一支能分化其權力的力量。於是,自秦開始,歷代君王們便開始運用各種手段打擊能分化其權力的其他社會力量,商賈首當其沖。

商賈勢力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列國紛戰,各國諸侯急於尋找社會力量以壯大自身,所以當時的商賈勢力得到了生存和發展。但自大秦統一六國之後,始皇帝和他的臣僚們注意到了商賈勢力所帶給國家的影響和威脅,於是,始皇帝逐步采取了打擊政策。其打擊手段主要有兩手,一是在國家政策上將諸多商品收歸官營,以斷絕商人牟利的根源。其次,就是利用各種學術理論和社會教育打擊戕害商人,在百姓中形成一種以商為賤的風氣。在這雙重打壓之下,商人們的生存壞境越來越艱難,勢力迅速萎縮,再難形成一股獨立於官僚控制之外,能對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社會勢力了。

君主在打擊商賈勢力的同時,為了平息士族階層和百姓們的怨恨,同時也充分認識到重農之策的優點,重農抑商之策便應運而生。

“因為鹽鐵本身的暴利特性,一旦放開經營,勢必迅速產生商賈勢力,那麽,這重農抑商之策豈不要被徹底推翻?本朝當初之所以采取重農抑商之策,是因為土地兼並已經嚴重危害了國家的穩定,但現在土地兼並也已經嚴重危害了社稷,此時突然改變祖制,推翻重農抑商之策是不是更加加速國家的衰敗?”反對放開鹽鐵的王侯權貴、門閥世族們異口同聲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