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26節(第5/5頁)

吵到最後,袁隗也只有妥協,再不妥協,趙忠要把他當堂打死了。

京畿的形勢越來越緊張。董卓的大軍全部退到了風陵渡口,而李弘的大軍正在北面壓過來。

前將軍董卓屢次求援不成,憤而上書,懇求天子和太後速速誅殺奸閹,以避免洛陽大亂之禍。

董卓在奏章中說,臣認為天下之所以會出現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於奸閹趙忠和張讓等人侮慢天常,篡奪王命,口含天憲,為所欲為。奸閹的父子兄弟霸據州郡,憑借一簡文書就可以獲得千金利益,京師附近數百萬的肥沃良田都被他們霸占了。奸閹們的所作所為讓怨氣充塞了國家,社稷因此而動亂不絕。臣在西涼奉詔討伐叛軍的時候一度糧餉斷絕,將士們又饑又乏,都不願意隨臣繼續西進作戰,他們要求臣舉兵進京殺死閹宦,為民除害,向朝廷討要軍餉。常言道: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董卓公開響應車騎大將軍李弘誅殺奸閹的舉動,讓朝廷上下目瞪口呆。

大將軍何進也好,士族大臣們也好,至今誰都沒有公開說要誅殺奸閹鏟除奸佞。雖然車騎大將軍李弘以此為借口率兵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但在大家心裏,李弘其實就是大漢國的叛逆,不過他實力強大,沒人敢說而已。但現在前將軍董卓突然舉兵響應,大漢國兩位手握兵權的將軍聯手威逼天子和朝廷誅殺奸閹,這事情就不一樣了,這份量就更不一樣了。尤其重要的是,董卓舉兵響應李弘,函谷關以前就沒有一兵一卒了,李弘的大軍可以迅速南下渡過黃河,直撲洛陽城。

趙忠等人憤怒不已,大罵董卓兩面三刀,卑鄙無恥,懇求太後立即下旨罷免董卓。但何太後哪敢聽從。董卓手上本來就有兩萬西涼兵,此時他公開響應李弘,說明他得到了李弘的支持。此時罷免董卓,不是沒事找事,逼著李弘和董卓聯手南下嗎?

朝中的士族大臣們和大將軍何進對董卓的這種做法也很吃驚,一時間他們都沒做出反應。董卓這種做法,算不算背叛了他們?

董卓是武人,從他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他嘴裏說的心裏想的其實都是將士們的利益。在這個關鍵時刻,他沒有背離自己的武人立場,也沒有背棄自己的弟兄,他堅決地站在了李弘的一邊。董卓是個不折不扣的武人,他和洛陽的三方權勢沒有任何關系,他不隸屬於任何一方,他就是武人。

大將軍何進最先做出反應,他立即上奏太後,說京畿兵力不足,如果李弘渡河打過來,函谷關可能守不住,還是盡早征召援兵為好。如果太後不想征調援兵,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讓李弘退兵,那就是立即把奸閹趕出皇宮。何太後不答應,她手詔何進說,從古至今,都是由宦官來管理皇宮內的事情,這是本朝祖制,大漢律法所定,怎麽能隨意廢除?現在先帝剛剛去世,皇帝幼小,本宮臨朝主政總不能天天與朝中大臣們相對議事吧?這成何體統?

不久,太傅袁隗、司徒丁宮和司空劉弘也聯名上奏太後,請求太後把中常侍以及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免職,趕出皇宮,另行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太後再次拒絕,但她這次和中官們商議之後,同意何進從各地州郡征調援兵拱衛京師。

何進立即派出八百裏快騎,緊急征調河內太守丁原、東郡太守橋瑁、侍禦史王匡、侍禦史張遼、都尉毋丘毅、都尉鮑信、北軍別部司馬張揚共七路兵馬回援京師。

河內太守丁原領五千兵率先渡過黃河趕到了孟津。駐守孟津的校尉趙融和夏牟奉驃騎將軍何苗的軍令,拒絕打開關門。趙融對丁原說,丁大人還是從小路到函谷關去吧。丁原大怒,以殺進洛陽鏟除奸閹為名,督軍猛攻。

第二天,侍禦史王匡帶著五千兵趕到孟津,雙方合力攻擊。西園軍組建時間短,訓練又差,沒有戰鬥力,城樓很快被河內都尉呂布領軍攻陷。呂布殺上城樓,連斬趙融和夏牟,攻占了孟津。當天夜裏,孟津關隘上火光沖天,照亮了半邊天,幾十裏外的洛陽都能看到。

同一天,董卓率部渡過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