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1章.鹿死誰手 第26節

太尉董卓和太傅袁隗、司徒黃琬、司空楊彪、尚書令丁宮等人多次聚議之後,決定順應天意,矯正桓、靈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重振大漢天威。朝中上卿四府,尚書台在眾多重臣的努力下,迅速恢復正常,大漢內外廷開始了高效的運轉。尤其是大司農府,它在袁隗、董卓、丁宮等人的親自關照下,自始至終就沒有中止過對遠征大軍的糧餉供應。大司農卿袁滂一直待在府衙內處理公務,一個多月都沒有回家休息。

這期間,太尉董卓以公車征辟的名士有不少人來到了京城。

何颙率先到京。董卓非常高興,設宴款待。他知道白己要想在洛陽站住腳,要想逐步控制權柄,必須要得到士人的支持,而何颙就是他第一個要拉攏的對象。何颙是名震天下的黨人、名士,曾經是為大將軍出謀劃策,是大將軍的左膀右臂。而且這幾年何颙曾數次到西涼和他面議大事,也算是很熟的朋友了。董卓知道何颙看不起自己,過去官小,想巴結何颙都巴結不上,自己很失落,只能在心裏罵罵而已。但現在官大了,執掌權柄了,何颙還是這樣,眼睛裏盡是不屑,那神情仿佛在告訴自己你就是小人得志。董卓現在不生氣,自己是太尉了,沒有心情和這等人生閑氣。只要你來應征為官,你就是我的手下,我想怎麽指使你就怎麽指使。你是名士,是黨人,那又怎麽樣,你還不是要聽我的。董卓看著何颙的眼神就象看到自己的獵物一樣,高興、愜意、舒服。

董卓從奸閹和大將軍的敗亡上認識到士人的巨大力量。過去奸閹控制權柄的時候和士人針鋒相對鬥得頭破血流,大將軍執掌權柄的時候和士人貌合神離,既想利用拉攏又想打擊排擠,結果他們都沒能戰勝士人,都死了。士人的這股力量非賞強大,它直接決定了大漢國的興亡,沒有人可以駕馭,只能利用和共存。到目前為止,和它對抗的力量都已經消失了。過去李儒曾經勸董卓一心一意依付門閥士族,但董卓不以為然,甚至因為自己的武人身份還有點抵觸情緒,他不太願意,他也沒有想到士人的力量會這樣強大。在他看來,朝中的幾方權勢裏就士人最弱。當然那時士人們十分反感董卓的兩面三刀,即使董卓想投到袁閥門下,袁隗也是愛理不理。現在洛陽形勢風雲突變,董卓突然入朝為三公,手握重兵和權柄,這讓他在數日內知道和理解了過去許多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事。原來士人的力量才是決定大漢興亡的力量。

董卓有了前車之鑒,在完全掌控了軍隊後,開始小心翼翼地處理和士人之間的關系。他從來沒有狂妄的想過自己可以控制士人,可以得到士人的認同。當年奸閹權勢傾天,也沒能控制士人反而和士人鬥了個兩敗俱傷,涼州三明那麽好的聲名和功績也沒得到士人的認同反而得到了幾句不太好聽的評價。董卓很清醒,他既不想步奸閹和大將軍的後塵和士人反目成仇最後灰飛煙滅,也不想重蹈涼州三明的覆轍落得個一事無成不得善終。董卓想利用今天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堂堂正正的武人身份入主朝堂,然後禮賢下士謙恭忍讓,和士人們攜手合作,一起振興大漢社稷,創下一份豐功偉業,為自己搏得萬世美譽,讓自己也象伊尹、霍光一樣青史留名。

在董卓看來,自己既不是奸閹也不是外戚,而是為大漢征伐四海戍守邊塞的武人,在許多方面武人和士人的想法和目標都是一樣的,按道理說,雙方應該非常容易溝通和合作。就像這次廢黜少帝逼迫太後歸政一樣,雙方聯手還不是手到擒來輕松自如?在本朝建國初期,武人和士人就曾同掌朝堂,雙方上下齊心,精誠團結,在短短數十年內就恢復了大漢國的國力,董卓認為自己和袁隗等士人今天也能做到。

董卓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打定主意要把何颙留在身邊。這也算是得償心願吧。過去自己想巴結這個黨人巴結不上,今天自己有機會把這個黨人留在身邊呼來喚去,想想也很美。如果何颙能答應自己的邀請,以何颙的身份入府為掾史,那將來自己的太尉府不愁沒有名士大儒紛至沓來。

筵席上董卓半真半假地說:“這次平定洛陽之亂先生出了大力,沒有先生的幫忙,也不可能有今日洛陽的局面?但先生為何在先帝登基之後不告而別?是不是擔心我西涼將士驕縱不法,致有亂政禍國之害?難道在先生的眼裏,我大漢社稷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何颙笑著說:“我大漢經此亂劫,振興之兆已現,何來病入膏肓之說?我之所以不告而別,都是因為奸閹已除,平生大願得償,再無心政事而已。”董卓痛罵了奸閹幾句,然後問他是否願意屈就太尉府長史一職。長史的秩級雖然不高,但卻是一府的總管,被視作“毗佐三台,助成鼎味”,權力非常大,一般不是親信不可能擔任此職。何颙當即推辭,何颙說,劉艾和李儒都是跟隨大人多年的親信,為大人戍守邊塞平定叛亂治理西疆立下了汗馬功勞,如今大人出任太尉,理所應當予以重用。董卓說,劉艾已經出任北軍中侯,李儒現在是郎中令,他們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目前太尉府沒有人主持日常事務,所以還是請伯求屈就一下如何?何颙不再推辭,俯身應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