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2章 如臨深淵 第12節

學術、國策、律法、改制、中興這些事,其實都是大臣們、士人的事,自己一旦不慎,就會重蹈董卓的覆轍。想想董卓奏請天子設立古文經學博士,讓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並列官學的事就知道了。所有罪名最後都是董卓的,改制不對,殺人更不對,反正都是董卓不對。如果這個改制由袁隗和大臣們來辦,他們也要殺人,但他們殺人可能就是蓋世功績了。

自己主政了,執掌權柄了,但接著要幹什麽?要聽這些士人的話,要成為這些士人手中的刀,要成為士人奪回相權的武器,要保護士人按照他們的夢想進行改制,重建一個嶄新的大漢國,否則怎麽樣?否則他們就不支持我執掌權柄,言下之意就是要對付我,要告訴天下人,我就是第二個董卓,是大漢第二個最大的奸侫.朝廷的大臣們和袁紹、韓馥有什麽區別?大臣們自己決定什麽時候勤王,勤王之後還要逼迫天子退位禪讓,這和袁紹現在要廢黜天子重建皇統有什麽區別?大臣們不惜大動幹戈,不惜生靈塗炭,要殺袁紹、袁術、韓馥,要把所有阻礙中興社稷的人都殺了,這和袁紹舉兵討董誅殺毋丘毅等四位大臣有什麽區別?今天他們可以籌劃征伐殺袁紹、袁術等大臣,可以商量將來如何逼迫天子退位,明天他們也可以籌劃殺我,甚至我死後,還把所有罪責一股腦兒推給我。

當真以為我是白癡啊。

打下洛陽後,自己背著中興社稷的大任,被朝廷逼著南下打袁術、孫堅和孔伷,東上打袁紹、韓馥、劉岱等州郡大吏,接著還要去平定黃巾軍,去關中勤王,打到最後我北疆大軍還能剩下幾個人?我要是不死那真是奇跡了。

從歷史悠久、血腥殘酷的皇權和相權、皇室和朝廷之間的權力鬥爭來看,朝廷不是自己待的地方,權柄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血淋淋的事實太多了,眼前就有大將軍何進和相國董卓兩個活生生的例子。打下洛陽後,我還是立即把朝廷遷到洛陽,然後迅速從洛陽脫身。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性命,更是為了北疆的生存,北疆數百萬百姓和十幾萬邊軍的生存。

你們想怎麽幹你們幹去,我不摻和,我奉旨戍守北疆,我只要把北疆保住,大漢社稷就能留得一絲元氣,我也算實現了對先帝的承諾。武人惹不過士人,難道還躲不起?不勤王就不勤王,只要當今天子還是九五之尊,只要他還活著,我也算沒有背叛先帝,沒有違抗先帝的遺詔。我就不信,憑你們這些人,難道還能把大漢社稷翻個底朝天?

李瑋剛才要我慎重又慎重,顯然也是話裏有話。

李弘考慮再三,搖搖頭,“當務之急是拯救社稷,盡快穩定社稷,而不是急於商定中興社稷之策。”

趙岐非常失望,仰天長嘆。

李瑋一臉肅穆,眼裏悄悄閃過一絲喜悅之色。

李弘拒絕執掌權柄。

為了確保大軍擊敗董卓,占據洛陽,早日西上長安勤王,李弘極力勸諫長公主和朝中大臣們不要解散朝廷,還是以冀州牧韓馥代理太傅府暫理國事,渤海郡太守袁紹領監禦史,自己率軍征伐為上上之策。

現在袁紹在河內慘敗,三路夾攻中路取勝之策被迫取消,只有兩路夾攻了。但當前的問題不是大軍能不能攻占洛陽的事,而是大軍能不能得到冀州糧餉支持的事。

袁紹大敗,實力劇減,黑山黃巾軍肯定要趁機下山,再度南下攻擊兗州,力圖和青州黃巾軍會合。同樣因為這場慘敗,激化了袁紹和韓馥之間的矛盾,袁紹為了生存,迫不及待要拿下冀州軍政,以確保自己的實力,捍衛自己在討董聯盟中的盟主地位。袁紹現在只有鞏固了自己的權勢,才能確保袁閥的生存和袁閥在未來朝廷中的絕對權威。冀州要大亂了,大亂的時間和速度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料。

冀州大亂後,韓馥面臨晉陽朝廷、袁紹和州郡大吏、黃巾軍各方面的壓力,他勢必要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和冀州爭取一條活路,所以他會用各種借口拒絕向北疆大軍供應糧餉。事實上,韓馥四面楚歌,自身難保,也的確沒有余力再幫助北疆軍攻打洛陽了。

朝廷現在不能蓄意挑起韓馥和袁紹之間的內鬥,相反,要極力壓制兩人,最起碼要在大軍攻占洛陽之前,確保韓馥冀州牧的地位,不能讓冀州大亂。

李弘忠誠為國,不貪權柄的舉動遠遠出乎大臣們的預料,這極大的鼓舞了大臣們中興社稷的信心。

在隨後的朝議上,長公主因為身體不適,提前回府了。李弘隨即當著張溫、盧植等大臣們的面,明確表態支持朝廷改制,遵從朝廷的旨意。但因為自己的確不諳朝政,對朝廷改制沒有任何助益,所以還是明智一點,老老實實地做自己的驃騎大將軍。李弘說,武人就該幹武人的事,應該戍守邊疆拱衛社稷,不能幹涉國政。董卓就是個現成的例子,他也想社稷穩定,大漢富強,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禍國殃民之路。我要吸取教訓,不能害人害己害社稷。我曾經答應先帝,願意一輩子為大漢戍守邊疆。我今天還是這句話,我尊奉天子,尊奉朝廷,忠誠於大漢國,戍守於北疆邊塞,若有違此誓,天誅地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