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2章 如臨深淵 第12節(第2/5頁)

李弘的態度非常誠懇、堅決,不管李弘出於什麽樣的目的,這一刻,李弘贏得了大臣們的感激和尊敬。

由於李弘讓出權柄和河內袁紹的大敗,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朝廷需要立即修正拯救社稷之策。

第二天,長公主府、太傅府和驃騎大將軍府的主要大吏合議。

長公主府和太傅府拿出的策略基本上沒改動,修改處不過就是暫時安撫韓馥和袁紹等諸多州郡大吏,以便給攻打洛陽爭取足夠的時間。

驃騎大將軍府提出的策略卻和過去有很大區別,改動較多。

驃騎大將軍提出,為了盡快穩定社稷,打下洛陽後,朝廷應該一面繼續攻打長安做出勤王姿態,表明朝廷勤王的決心。一面大力安撫各地州郡,拜封州郡大吏入京為官,共同商議改制之策。李弘認為改制之策必須要得到各地州郡的同意和參與,否則很難得到他們的支持和順利實施。

這樣一來。我們就剩下平定黃巾叛亂和討董兩件戰事。北疆大軍負責勤王討董,各地州郡的郡國兵負責平定黃巾叛亂,如此兩到三年內即可徹底穩定社稷。

李弘這個總體策略看上去非常好,利國利民,但仔細一想,卻不難發現李弘這個策略不但有保存實力的嫌疑,更有割據稱霸,犧牲朝廷的嫌疑。

李弘故意避開了朝廷和韓馥、袁紹等討董聯盟之間的根本分歧。他以求同存異為由,把繼續擁戴當今天子還是重建皇統這個最敏感的問題拋到一邊不提了。雙方既然同殿為臣,李弘自然不用出兵攻打韓馥、袁紹、袁術等所謂的“大漢叛逆”了。

另外,由於朝廷在改制成功之前不想勤王,討董只是虛張聲勢,所以此時最重要最緊迫的戰事應該是平定黃巾軍的叛亂。但李弘死死抓住勤王不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立即西上討董勤王,李弘的真正目的很明顯,北疆大軍既然以勤王為主,當然就不用到各地去平叛了。

不過,李弘還是主動承擔了一個地方的平叛重任,那就是冀州。讓大臣們感到不安的是,李弘提出的平叛策略不是武力征伐,而是武力招撫,他要招撫黃巾軍,要安置流民屯田。李弘據此為由,再一次向朝廷提出了十年之約,他要主動承擔北疆,幽州和冀州的屯田重任。這十年內,他不要朝廷一個錢,僅僅依靠三州的財賦,他就可以把三州的屯田順利完成,可以把各地的流民全部安置,還可以年年向朝廷上繳可觀的賦稅。李弘的言下之意,是向朝廷要三州的軍政大權。

李弘為什麽敢向朝廷要三州的軍政大權?大臣們突然意識到李弘抓住了朝廷的命脈,那就是改制。

改制最需要的是社稷的穩定,州郡的支持,現在李弘有強悍的軍隊保障社稷的穩定,有三州軍政大權保證朝廷改制的實施,有了李弘的絕對支持,不亞於告訴天下,這改制至少已經成功了一半。但如果李弘不支持,或者占據冀州的韓馥和袁紹遲遲不願進京,再或者冀州大亂數年不止,這改制不要說實施,就連改制之策能否最終議定都成問題。

李弘摸準了朝廷的命脈,不怕朝廷不答應他的要求,而大臣們卻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李弘遠離京都,勢力龐大,將來如果他圖謀不軌,或者受天子征召,突然調轉矛頭,說自己這幫力主改制的大臣都是大漢奸侫,那改制可就徹底失敗了。

如今看來,改制成功了,李弘一定是社稷振興的功臣,但如果改制失敗了,他也一定是挽救社稷的功臣。李弘輕輕地退了一步,然後牢牢地控制了朝廷。

張溫、盧植等大臣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李弘。

誰能想到,李弘拒絕執掌權柄的背後,竟然是李弘權勢的繼續膨脹,北疆的迅速雄起和大漢社稷的巨大憂患。

這位當年單槍匹馬從鮮卑一路殺回來的悍將,經過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尤其是這一年多來在各方勢力之間的摸爬滾打,已經逐漸成熟,不再是當年那個只會打仗的白癡了。現在的李弘真的是一頭豹子,一頭狡詐兇狠的豹子。

李弘是一頭豹子,不是一頭猛虎。豹子的可怕在於他無限度的忍耐,忍耐到最後可能就是割據的事實。現在北疆困難,李弘次次讓步,但不久之後,隨著李弘的每一次勝利,朝廷就要次次讓步,李弘的權勢會越來越大。一旦割據成為事實,其他州郡勢必會群起而仿效。將來天子和朝廷勢弱,朝廷無論怎樣改制,社稷都將陷入深重的危機。

朝廷要振興社稷,不得不倚仗李弘的武力,但正因為朝廷需要倚仗李弘的武力,李弘隨即掌控了主動權。他要什麽,朝廷就得給什麽。反觀董卓,他掌控了權柄,淩駕於天子和朝廷之上,結果他陷入了極度的被動。他雖然得到了所有的東西,但旋即也失去了所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