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27節

夜已經很深了,大帳內燭火搖曳,李弘孤寂的身影在或明或暗的燭光裏徘徊遊移,仿徨而憂郁。

鄭玄、襄楷坐在角落裏沉默不語,皺眉不展。

《世經》是本朝大儒劉歆所作,班固大師在編纂《漢書》時把它完整收錄於《漢書 律歷志》中,正是為了向世人說明大漢承繼火德的依據。上古帝王排序流傳了兩百多年,要找個理由說它是錯誤的,可能嗎?

李弘停下腳步,望著鄭玄問道:“先生剛才說,《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可能……”李弘遲疑了一下,“可能是被王莽篡改了,利用了,是嗎?”

鄭玄看看襄楷,又擔心地看看空蕩蕩的大帳,猶豫了半天,才慢慢說道:“我研習經文多年,幾乎讀遍了今、古文經學的所有典籍,發現《世經》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確有問題。”

李弘驀然狂喜,幾步走到鄭玄身邊,恭敬地說道:“請先生說說。”

“當年,王莽非常欣賞和信任劉歆,拜他為國師,盛極一時的禪讓說的發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鄭玄望著案幾邊的昏黃燭火,娓娓道來。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於戰國。戰國時陰陽家鄒衍按照五行說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序來解說王朝更替。自此以後,歷朝歷代都以“五德始終說”作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據。

按照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 應同》和《史記 封禪書》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這個推演順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現了疑問。

一是從皺衍所構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敘述的只有黃帝、夏禹、商湯和周朝四代,劉歆等一幫大儒認為在黃帝之上還有伏羲氏、神農氏和炎帝等古聖帝王,《呂氏奉秋 應同》和《史記 封禪書》只敘述黃帝以來的四代,未能全部涵蓋,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二是皺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勝之序來解說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勝,則在政權更替上傾向於“革命”。當時王莽勢力強大,劉氏皇權岌岌可危。王莽為了給自己篡漢做好準備,先是發起了“異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爭議,按著又授意劉歆提出了禪讓說。劉歆為了給禪讓說提供依據,於是創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說。

從《世經》可知,劉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為木德,炎帝神農氏為火德,黃帝軒轅氏為土德,少昊金天氏為金德。顓頊高陽氏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後氏為金德,成湯為水德;周武王為木德,漢朝為火德。

劉歆在排定這個世系次序時,先否定了漢興之初依“五行相勝說”所定漢為土德的說法,確定漢為火德,那麽代之者應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稱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為土德,這樣王莽代漢而立就成為必然了。

問題就出現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之上。

伏羲是上古創世神,歷史上未必確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並被推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記為“太皞”,是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一帶。)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荀子生於戰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可見自非一人。

同樣,炎帝和神農也是兩個人,沒有任何淵源的兩個人。

最早將太昊與伏羲並稱為一體,將炎帝和神農並稱為一體的,就是劉歆,他並據此理由在《世經》裏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劉歆將伏羲與太昊並稱,炎帝和神農並稱的理由是什麽?

按照劉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終始理論,帝王應從木德始。於是他從兩個方面找到依據,一是《左傳 昭公十七年》上所載的“郯子來朝”推斷太昊為古帝之首。二是從《易傳》中找到依據。《易傳》曰:“帝出乎震”,震為東方之卦,五行屬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為木,且太昊為東方之帝,“東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 系辭下》有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劉歆接著說,“炮犧氏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太昊伏羲氏繼天而立,神農、黃帶皆繼太昊伏羲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