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9節(第2/4頁)

昨夜他和李瑋談了很久,雖然李瑋說得頭頭是道,信心十足,但他和張燕一樣,對推行道儒相融之策完全沒有把握。因為王莽新朝時期為緩和朝野上下的矛盾,緩和社稷危機,曾發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以“復古”為主要內容的改制,其中就包括儒學改良。但王莽改制失敗,新朝崩裂,儒學改良也隨之失敗。

這是個教訓,血淋淋的教訓,前人之事,後人之師。李弘和張燕因此非常擔心重蹈覆轍。

自孝武皇帝獨尊儒術後,儒家經學一統天下,但當時選拔賢良以“設科射策”為主,儒生們不得不拘泥於“師法、家法”。儒學因此無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為章句”的繁瑣學風。儒學由僵化而進一步神化,既無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無法幫助朝廷穩定社稷,天下亂象漸顯。這時一部分儒士試圖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改良儒學,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揚雄和劉向、劉歆父子。

揚雄認為改良儒學,首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諸子學習,尤其是把道家學說的長處加以吸收,極力要求恢復儒家正統學說。這個辦法等於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學,否定了今文經學,所以沒人理睬。劉向、劉歆父子於是換了個辦法,致力於復興先秦諸子學,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從諸子學說中吸收長處改良今文經學,繼而推出了一個試圖推翻今文經學的古文經學。

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點是損害了當時王公貴族、官僚士人和富豪大族的利益。今文經學不但是國策的基礎,也是這些人賴以生存的“金飯碗”。你把這些人的“金飯碗”砸了,把有利於他們生存的國策基礎推翻了,他們當然會毫不猶豫地把你腦袋砍了。所以,王莽改制失敗,很大原因還要歸結於當時的儒學改良。

李弘很害怕。目前的情況和當年很相似,皇權淪落,朝廷內部矛盾重重。外有邊疆的憂患,內有叛逆大軍虎視眈眈,主掌朝政的以李瑋為首的北疆改制系大臣和當年以王莽、劉歆等人為首的“復古”改制系大臣在思想上、諸多改制之策的制定和推行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在廢墟上重建社稷,試圖中興大漢,一個是在搖搖欲墜的“大廈”上修修補補,試圖重振社稷。兩者目的相同,而基礎卻不同,所以到目前為止李瑋的改制派還能控制局勢。

王莽當年為了轉移朝堂上的重重矛盾,打算利用征伐之策來鏟除對手,所以他固執己見不聽勸諫,出兵討伐西域,結果大敗,繼而引爆了矛盾,綠林、赤眉揭竿而起,天下豪雄乘勢雄起,王莽的新朝瞬間崩潰。今天的李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也在朝堂上矛盾最激烈的時候出兵平叛,結果也是一場大敗,僥幸的是,因為自己的病倒導致局勢驟然緊張,從而及時遏制了這場一觸即發的矛盾,沒有讓朝堂形勢進一步惡化。

但李瑋沒有放棄。他是大漢的丞相,他的目標就是中興大漢,他要解決自己所面臨的急迫問題,所以他通過張燕提出的儒道相融之策立即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朝堂矛盾的辦法,那就是儒學改良,這個曾經導致王莽新朝轟然倒塌,導致社稷敗亡生靈塗炭的王朝根基。

劉歆的儒學改良之策是在儒家經學上的改良,是屬於儒家學說內部的改良,而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近似於大儒揚雄的理念,是援道入儒,是兩家截然不同的學派之間互補長短的一種改良。當年的劉歆為了儒學改良,付出了一生的清譽,最後付出了生命,由此可見儒學改良的阻力之大,也由此可以預見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將要遭遇何等強烈的反擊。

李瑋說幹就要幹,他有李弘和長公主給他做支撐,他不怕,但李弘怕,李弘不敢幹。這場大病讓他元氣大傷,華陀和張機都說了,這輩子也不要騎馬了,最好也不要再去打仗了。當然,你想早點死,對自己生命無所謂,那就可以為所欲為。李弘不想死,他還想看到大漢崛起的一天,看到大漢百姓安居樂業的一天,所以他決定接受華陀和張機的意見,老老實實在晉陽待著。但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大漢一步步走向振興,不需要他馳騁疆場了,否則他還是要沖鋒陷陣。

李瑋的儒學改良之策如果失敗了,如果天下再次大亂,如果小天子控制不了局勢,自己就不得不再上戰場。上戰場是小事,自己早點死也是小事,但生靈塗炭是大事,社稷傾覆是大事。這個責任自己承擔不起,根本承擔不起啊。

“受胙……”

樂舞頓時一變,樂工奏《大濩》之曲,舞伎起《大濩》之舞。絲竹鐘磐之聲響徹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