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21節(第2/6頁)

李弘沉默不語。張燕微微皺眉,稍加沉吟後,低聲問道:“正統儒學有它的缺陷,本朝立國之初沒有選擇儒學做為官學,正是因為正統儒學無法幫助朝廷迅速穩定社稷恢復國力。你把正統儒學立為學官,那又如何實現援道入儒,儒道相融之策?”

“外儒內道。”李瑋毫不猶豫地說道,“以儒家的禮法名教做為大漢的道德倫理標淮,以道家的無為而治做為大漢的國策。”

“自孝武皇帝以來,外儒內法一直是大漢遵循的治國理念,但現在我們在廢墟上重建社稷,我們迫切需要一統天下,迫切需要恢復國力。我們現在唯一能借鑒的歷史就是本朝立國之初的文景之治,也就是在黃老之學的基礎上實施的無為而治,它在短短時間內,便讓廢墟恢復了生機,讓大漢恢復了國力。”

“光武皇帝也中興了社稷,不過從今天來看,光武皇帝的中興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自光武皇帝後,即使在最鼎盛的時期,大漢的國力也沒有超過文景之治時期,更沒有超過孝武皇帝時期。我們回頭看看歷史,不難發現光武皇帝在國策上既承繼了先朝,也吸收了王莽新朝中有益於改良先朝弊端的很多改制之策,但因為種種原因,光武皇帝和王莽一樣,不得不向今文經學低頭和妥協,不得不把先朝的很多弊端繼續繼承下來。”

“四百年過去了,先輩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巨大的寶藏,我們應該從這座寶藏中挖出珍寶,而不應該守著寶藏一事無成。‘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就是我們的兩面鏡子,我們要以史為鑒,吸取先人成功和失敗的教訓,讓大漢走上一條繁榮富強,長治久安的正確道路。”

“外儒內法改為外儒內道?”張燕想了片刻,繼續問道,“具體辦法呢?”

“本朝立國之初,高祖、孝文皇帝、孝景皇帝都沒有選擇正統儒學作為官學,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儒學的治國理念不適合當時的形勢。當時皇權尚未鞏固,軍功階層、外戚和郡國王還有著相當強大的勢力,他們崇道黜儒,正是為了讓皇帝垂拱無為,不去幹預郡國事務,以使其既得利益不受皇權侵害。”

“也就是說,道家黃老之學最終遭到孝武皇帝廢黜的原因是皇權和相權的制衡,孝武皇帝需要絕對權力,需要皇權至上,需要集權,但正統儒學同樣無法做到這一點,於是董仲舒大師的新儒學應時而生。”

“今天,我們同樣需要皇權和相權的制衡,而道家黃老學說正好合適,同時道家黃老之學又融合了法家的治國理念,它的治國之策更優越於法家,這就是我們把治國理念由‘外儒內法’改為‘外儒內道’的原因。”

“然而,道家黃老之學遭到廢黜的年代太久了,儒學已經深入大漢的骨髓,我們只能借助正統儒學來援道入儒,並逐漸實現外儒內道的治國理念。”

“道家黃老之學衰落了,正統儒學也無法和經文學抗衡,正統儒學要想立足,要想雄起,必須借助道家黃老之學,而朝廷急需把道家黃老之學的治國理念引進國策,所以此刻朝廷、正統儒學和道家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三方必須合作,而且也一定能合作成功。”

“正統儒學可以立為學官,道家學說呢?”張燕馬上問到了最重要的問題,“朝廷要想把治國理念改為外儒內道,道家學說務必也要復興,否則國策終究會因為沒有學術支撐而難以為繼。”

“我過去曾對崔琰、郗慮等人說過,新經學永遠都是大漢的官學,但我並沒說其它學派就不能成為官學。”李瑋笑道,“朝廷一旦立正統儒學為學官,建學科,那麽勢必要重整先秦諸子學說,從而幫助正統儒學從先秦諸子學說中汲取長處,穩定根基,而道家學說是先秦諸子學說的一個重要學派,朝廷為道家設立學官,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殿下今天對我說,有意把醫學設立為學官。好事啊,學官越多越好。學官多了,分科就多,人才就多。朝廷將來取士,選拔賢良,不但要試經考試,還要分科考試,選拔各類人才。人才多了,大漢振興的步伐也就更快了。”

張燕嘆服,拱手為禮,舉爵相敬。

激昂的古琴聲響起,大殿上掌聲四起,名震天下的相合但曲《廣陵散》奏響了。

《廣陵散》講的是戰國聶政為友報仇的故事。聶政為報嚴仲子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城,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韓相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害怕連累和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聶榮,他持劍自破其面,挖眼,剖腹。聶榮在韓市尋到弟弟的屍體,伏屍痛哭,撞死於聶政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