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篡立北遼(第2/6頁)

李處溫上前勸道:“今我主天祚帝蒙塵,中原擾攘,金軍緊逼,若不立王,百姓歸於何人?大遼社稷將托付於何人?”

耶律淳仍然拒絕。

宰相張琳見生米做成熟飯,也只好強顏裝笑,假惺惺地勸道:“現在大遼正在蒙受災難,請魏王以國家大計,暫時駕臨皇位,力挽狂瀾,收拾殘局,待天祚皇帝有了下落,再另做計議。”

耶律大石也勸道:“請魏王效唐代靈武故事,以救我大遼於危難之中。”

唐代的靈武故事,就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南逃到四川的山中,留在關中的大臣們便在靈武擁立太子李亨繼皇帝之位,是為肅宗。

耶律淳百般推辭不得,只好稱帝即位,封其妻蕭普賢為德妃。百官尊其為天錫皇帝。改元建福,改怨軍為常勝軍,以郭藥師為都統,常勝軍成了北遼的主要軍事力量。

天錫皇帝耶律淳大赦天下,並封李處溫為守太尉,回離保為知北院樞密事,張琳為守太師,李處能為直樞密院,左企弓為守司徒,曹勇義為知樞密院事,虞仲文為參知政事,而所有的統軍之事則委托給耶律大石。

李奭、陳秘等十余人也因參與擁立大計,各以定策功授予不同的官職,並賜進士及第。

此時,燕中百姓來告,隨駕內庫都點檢劉彥良,本是奸佞之人,誘引天祚帝做了不少的失德之事,國人呼之為“肉拄杖”。劉彥良的妻子雲奇,行為不檢,當天祚帝在南京時,日夕出入於天祚帝的宮禁之中,以諧謔淫蕩為樂。夫婦二人均為國家的禍首,請天錫皇帝下令誅殺。當天,天錫皇帝耶律淳下詔殺劉彥良夫婦,於集市梟首示眾。

天錫皇帝耶律淳下詔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詔文為:“大道既隱,不行揖遜之風;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貴得効,人難力為。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曰人情之久系,誰雲神器之可求,欲避周公之嫌,未忘季劄之節。奈何一旦之無主,至使四海之求君,推戴四從,謳歌百和,不敢墜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實懼纂圖之為難,尚思復辟之可待。近得群臣之奏,概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柚盡空,更資淫費;宗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畋。漢子之戮實無名,伋妻之亂孰可忍!加以權臣壅隔,政事糾紛,左右離心,遐邇解體,訖無悛悟,以至播遷,伊戚自貽,大勢已去。是謂辜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奈群議之大公,正復見請。勉循故事,用降新封,可降封為湘陰王。嗚呼,命不予常,事非得已,豈予小子,敢專位號之尊!蓋狥眾心,以為社稷之計。凡在聞聽,體予至懷。”

從此燕、雲、平等州及遼西路、上京路、中京路等地為耶律淳所控制,史稱“北遼”。

天祚帝在夾山,勢力範圍只限於遼朝西北和西南路邊地的諸蕃部族。

耶律淳即位後,耶律大石為了擺脫宋金兩面夾擊的困境,向天賜皇帝提出了與宋國和好,向金國稱臣的策略。

耶律大石說:“與宋和,則兩利;分則兩敗。”

耶律淳緩緩地說道:“但願宋徽宗能知曉這個道理,與我和平相處,若女直來攻,我們也可消除了後顧之憂,一心對付金軍。”

耶律大石又說道:“女直軍馬驍勇,遠在我契丹之上。完顏阿骨打一代天驕,締創大金,銳不可當。其子侄完顏宗幹、完顏宗弼、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人俱為稀世名將,當年湘陰王親征,七十萬大軍尚且不敵,何況目前我幽燕區區一旅呢?”

耶律淳微微頷首:“是啊,彼弱我強之時,尚不能勝!何況今日強弱易勢呢。”

耶律大石說:“陛下所言極是。契丹抗金絕非我幽燕一地之事,當今之計,必須與完顏阿骨打握手言和,臥薪嘗膽,休養生息,以待兵強馬壯之日,再圖謀大業不遲!”

天錫皇帝立即派遣知宣徽南院事蕭撻勃也、樞密副承旨王居元到宋朝,表示兩國結好,免去宋朝每年進貢的銀兩。但是宋徽宗見遼國危難,急於想收復燕雲十六州,斷然拒絕了北遼的請求。

耶律淳又派遣使者向金國送去了降書順表,乞為附庸。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自然不會放過遼國的殘余勢力,堅決不同意耶律淳稱帝。

按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南京應該是由北宋負責攻打,但是金國按照盟約規定攻下了中京和上京,西京也已經投降,但是北宋卻似毫沒有出兵的跡象。原來是北宋一直與西夏作戰,而後方臘又在江南叛亂,童貫只好帶兵去平叛。等到金軍攻克西京後,童貫終於將15萬陜西軍和數萬藏、羌軍集結於雄州,準備出兵伐遼。但是北宋朝廷內外一片嘩然,文武百官多有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