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宣和六年 第015章 大相國寺(下)(第2/2頁)

卻見在廣場一側的台階下,一位布衣老者,正在手拉二胡,頗為愜意。

在宋代,二胡名為嵇琴。

早在唐代時,二胡就已經出現,在當時名為胡琴,又叫做奚琴,是流行於北方的民間樂器。在大多數場合下,這種樂器不登大雅之堂。可是因其音色低沉,適合演奏悲嗆的情感,也能奏出氣勢恢宏的場面,所以在北方民間,頗受歡迎。而到了宋代以後,二胡又改名嵇琴。此時的二胡,已經開始漸漸走入宮廷,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喜愛。

沈括的《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年間,曾有教坊伶人名徐衍,於宮宴之上演奏嵇琴。哪知道才開始飲酒,弓弦就斷了一根。這徐衍也的確是個嵇琴大家,居然只憑著一根弦,便將一首樂曲演奏完畢。

這若是沒有極高的技巧,根本無法做到。

但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嵇琴上宮宴,也代表著它的地位,不斷提高。

老者的技藝,並不算高明。

一曲奏畢,並未得到太多人的關注。但玉尹覺得,這老人更多是自娛自樂,根本就不在意是否有人關注他的演奏。而令玉尹為之感興趣的,還是老人所使用的那只二胡。感覺著,與後世二胡,已極為相近。

只是,一些後世二胡演奏的技巧,在宋代還未出現。

這也就不免令老人的演奏,顯得有些呆板,失去了不少聲色……猶豫了一下,玉尹終於還是下定決心,走上前去。

“老人家,小底可否一觀此琴?”

小底,是開封方言,大致就是‘小子’的意思。這是一種年輕人,與老人之間對話的俗語,也是一種尊敬的表現。

老人抹去額頭碎汗,笑呵呵道:“怎地,官人也好嵇琴?拿去看就是。”

玉尹連忙道謝,從老人手中,接過嵇琴。

這只嵇琴,絕對是一只好琴。琴筒用上等烏木所制,呈六角形形狀。琴皮為蟒皮所制,能令發音沉厚圓潤,性能穩定。最讓玉尹好奇的,莫過於琴弦。這只二胡的琴弦,比他記憶中大多數琴弦要粗,不知是用什麽材料制成。弓子使用上等紫竹所制,而弓毛卻是用最適合的白馬毛鞣制而成。

做工精細,顯示出非凡的手藝。

這種純手工所制的嵇琴,在後世可不多見。

“看官人這架勢,也是個好琴之人。

何不在這裏奏上一曲,說不得能使人心情舒暢。小老兒就是這樣,每當煩悶,就走一曲,而後心情大好……呵呵,小官人要不,試一試?”

試一試?

玉尹怦然心動。

他想了想,便在老人身邊坐下。

把眼睛閉上,玉尹努力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回想前世今生的種種遭遇,忽然間一首二胡曲,在腦海中浮現,卻恰好應了他此刻心情。

許是久未操琴,亦或者是嵇琴和二胡的差異。

玉尹先奏了一個時下流行的小調,熟悉了一下這只二胡的性能。

而後,他又把二胡的弦調調整一番,平心靜氣,半晌後弓子輕顫,嵇琴發出一聲深沉而痛苦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