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信?還是不信?這是個問題(第2/4頁)

這個想法讓李隆基的心情激蕩了許久後才慢慢平復下來,由高力士所說父皇心情煩躁而想到孔珪及近來的朝局,此刻任思緒繼續漂浮下去時,他便自然而然的由孔珪又想到了那個遠在饒樂草原的唐成。

一想到唐成,李隆基的心情就變的更復雜了,仔細回顧一下這幾年兩人交往的過程,他心裏其實真的已經有些相信張亮不止一次說過的那番話了,“天將明君必予賢臣以佐之,此正可謂君臣際會者也!”否則的話又該怎麽解釋自從唐成在揚州主動向其靠攏後的一系列事情。

他那個時候還僅僅只是一個安國相王府裏的庶三子,可謂是要什麽沒什麽,要論投靠對象的話唐成至少有不下十個比他更好的人選,可他為什麽就選擇了自己?若說他在那時就看出了帝王氣象所在,這樣的話連李隆基自己也不會相信的,但若不是如此,這又該怎麽想?

這個唐成第一次出手就給了他一個龐大而穩定的財源,且不說以前,甚至就是到了現在,揚州海胡商依舊是他東宮最大的一注財源,不管是之前發動廢韋後的宮變還是此時的爭位,哪一樣少得了錢?可以說他能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就由一個王府庶出的三子走上太子之位,唐成為其開辟出的這個穩定財源實在是居功甚偉。

然後就是在廢韋後的宮變中唐成親身上陣,再立大功;再接著又是他出謀劃策使得自己能將孔珪等人援引入京,從而收到了眼前的奇效。

細思這幾年的經歷,李隆基身為最大受益者,每每想到唐成時最終總是要歸結到“奇才”兩個字上。更令人幾乎不敢相信的是此般奇才竟然比自己還年輕,這樣的人若不是天縱天授,依著常理常情怎麽能解釋的通?

“本宮實在是有愧於他!”靜室遐思,想想唐成立下的功績,再想想他如今的處境,李隆基黯然發出了一聲長嘆。若是前次他能從龍門縣令任上能順利回京的話,自己可是添一大助力了。

一件件事情積累下來,或許就連李隆基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對唐成已在潛移默化之間有了一種無法解釋的信任,似乎什麽事情只要是交給唐成去辦就能讓他份外的放心。

此時的李隆基遠沒到開元末期當皇帝當久了後倦政的時候,現在一心想著就是到得那一日登上皇位後該怎樣如曾祖太宗皇帝般手創出一個大唐極盛之世。

有如此強烈的奮進之心,又有度量寬大連魏征都容得下的李世民做榜樣,他對於唐成這樣的奇才就只有看重的。至於忌憚,那是笑話兒!李隆基要真是個連皇位都沒登上就開始忌憚臣子才能的心胸狹小之輩,還怎麽一手創建出長達二十九年的開元盛世?

念及唐成所處的危險處境,李隆基心裏免不得有些焦躁。這樣能幹,又隱隱似乎與他的“天命”勾連在一起的臣子若是折在饒樂草原上,那可真是太可惜了!只有在想到前不久親筆寫給那個天成軍都尉的那封信後,這份因擔心而起的焦躁才稍稍平復了些。

那個都尉賈子興的回信不久前已經送到,李隆基對於這封回信中再明顯不過的投靠言辭真沒怎麽在意,即便他現在正在積蓄力量也正是四下搜羅羽翼的時候,一個邊軍的小小都尉也入不得他眼。回書裏唯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這個賈都尉慷慨激昂的用腦袋擔保了唐成的安全,這話李隆基雖不至於就全信,但好歹也多了幾分安慰。

有八千天成軍在,保一個唐成該沒什麽問題吧?

正自想到這裏時,門外當值伺候的小宦輕手輕腳的進來稟說張大人到了,正在外請見。

一聽小宦報出的官職知道是張亮到了,李隆基擺了擺手,片刻之後張亮就走了進來。

張亮待那當值的小宦上過茶水退出去後也不等李隆基發問,先自開口道:“殿下,唐別情又用急腳送了信箋過來。”

剛想到唐成,這就送來了他從幾千裏之外急腳來的信箋,這算不算眼前這個張明之所說的天意?這個驀然而起的想法讓李隆基臉上浮現出淡淡的淺笑,“噢?你上次替本宮給他回書中所征詢之事可是不好作答的,竟然這麽快?”

此前東宮曾經收到過一份唐成從饒樂急腳來的信箋,內容是請太子殿下幫忙督促著讓鴻臚寺盡快知會新羅朝廷禁斷對松漠契丹人的軍器及鐵器貿易,這份信的回書是由張亮按照李隆基的意思完成的,自然也就熟悉裏面的內容,聞言邊遞信邊笑著道:“盡管臣在前封回書中將最近的朝局及太平種種作為寫的清楚,但別情畢竟隔著朝堂這麽遠,殿下所問怕也是不好回答的。”

“看看再說。”李隆基接過信拆開後便即專心的看了起來,看著看著他的臉上慢慢浮現出絲絲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