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蹴鞠(第2/2頁)

黑五郎飛起一腳,勢大力沉的一腳,踢得那皮球都變了形,沒有絲毫弧線,直接越過兩丈多高的球門,飛到對方球場遠端才下墜。

按照規則,如果球在對方界內落地,由己方重新開球組織進攻。若是己方踢出界外、或者球連兩杆之內都沒穿過,則由對方開球組織進攻。

重新開球的機會至關重要,因為網的寬度不足二尺,在兩丈多高的球門上,只有窄窄的一道。就算是擺正了踢,也需要熟練的技術,才能踢到網上去,更不要說洞穿風流眼了。

在這樣雙方對陣的比賽中,就算我無法破門得分,也不能給你舒舒服服調整,洞穿風流眼的機會。逼迫對方接球落地或者踢球出界,使我方得到重新開球的機會,就成了通常的比賽思路。

黑五郎的這一大腳,是他的獨門絕技,名曰‘沖天炮’,起得有力落得快,令對方很容易誤以為會出界,但在逆風的情況下,十有八九能墜入界內,這也是他挑選右軍的原因。

“出界,出界,出界!”上三班的拉拉隊大喊道。

“界內、界內、界內!”下三班的拉拉隊也聒噪起來。

因此在左軍球員看來,那球急速墜落的線路,看起來很可能會壓線。距離最近的一名球員,趕緊迎上去,一個魚躍,堪堪在邊線內,用頭頂回了皮球。

在球行將落地之際,宋端平已經拍馬趕到,看似輕描淡寫的一挑,又將球上的力道卸去大半,令其重新溫柔的飛翔起來。

“嗷……”上三班拉拉隊歡呼起來,下三班則喝起倒彩。

但迫於只能觸球三次,左軍已經無法組織有效進攻,只能將球勉強送到擔任‘右網杆’的蘇軾面前,他使出最大的努力一腳掄射,也只是把球踢高踢遠,甚至沒有觸網,更不要說過眼得分了。

※※※

下三班裏,多有踢一腳好球的富家子弟,整體水平,要高於上三班。他們可以用身體除手之外的任何部位傳接球,花樣百出,卻又老道精準,幾個回合便掌握了主動。好在上三班的陳恪和宋端平,乃是書院裏球技最高的兩個。宋端平滿場飛奔,總能在不可能處救起球來,陳恪則腳上有眼,只要球喂得正好,就算射不穿球門,也能擊中球網彈回來,再次組織進攻。

如果喂得位置不好,他也能以勢大力沉、線路刁鉆的大腳球,給對方出個大難題。

在這兩位的率領下,上三班的球員,使出渾身解數,與對方纏鬥。為了取勝,雙方拿出看家的絕活,什麽‘燕雙飛’、‘拐子踢’、‘掛金鉤’……動作瀟灑好看,充滿了力的美感。

皮球飛來飛去,半天都不落地。觀眾們目不暇接,大聲為本方每一次精彩觸球喝彩,為每一個進球喝彩,為每次一射門不中而惋惜,亦為失誤後的隊員打氣。

場上場下熱烈的氣氛別無二致,令每一個身在其中者如癡如醉。

不知不覺中,線香燃盡,鑼聲響起,上半時比賽結束了。

大家才去看那記分牌,雙方都是個‘正’字多兩筆,七比七,竟然戰成平手!

雖然不是直接對抗,但這樣激烈的比賽,對雙方隊員的消耗,一點也不打折。

場上十四名隊員,全都汗水淋漓、渾身濕透,雙手叉著腰喘粗氣。但目光仍然殺氣騰騰,只待下半場擊潰對手。

不過這會兒,還是趕緊下場,抓緊時間休息去吧。

……

宋尺要比後世的一尺稍小,等於三十點七二厘米,六尺開外,就是一米八三左右的身高,在宋代,算是鶴立雞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