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章 寫你妹的太學體(第2/2頁)

不符合的,便直接被黜落,管你後面寫得繁花似錦,考官連看都不看。有人認為這樣不公平,但確實可以大大減輕考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道理……貼經、墨義只看基本功,要是連基本功都不紮實,可見學習態度如何。這樣的考生,怎能被發解禮部?

大概在這個環節,就會有五分之二的考生被黜落,但真正的困難在後面——詩賦論和策論,都是主觀題,考官必須一遍遍通讀,才能評判優劣。怕考官敷衍,要求他們給考生的文章句讀。只有加上標點,才能證明你已經讀了,而且每一份都要標點。

精讀還不夠,還要寫評語。不管是錄取的,還是不錄取的,都要給出理由……二百份試卷,一千六百篇文章,要求在十日內批完,絕對可以讓人崩潰。

但是誰也不敢敷衍,因為所批閱的試卷,最後還要送到禮部磨勘,復核考官的閱卷工作。那怕只是標點不正確,也要被算為誤判。出現誤判便會被罰俸,再次誤判,則會被降職……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沒人願意當這個同考官,每次禮部都是要強行指派的。

同考官們將認為可取的卷,送回主考官處,先是副主考看過,認為可取,便會寫個‘可取’,遞給主考官,認為不可取,便會打回去。

主考官一般不會駁斥副主考的面子,最後批一個‘中’字,答這份卷的考生就被取中了。

除此之外,二位主考官,還有復核鎖廳試考卷的責任……因為鎖院、彌封、謄錄等防舞弊手段的引進,現在鎖廳試考生的卷子,已經不必另外找專人閱卷,而是與其它考生的卷子一起送進內簾,然後被隨機分配給兩名同考官。

只是在兩人閱卷結束後,二位主考官還要把所有卷子檢索一遍,以確定沒有徇私舞弊。

這日,已經是閱卷的第十三天了,謝學士正在檢查鎖廳試的考卷。他聽信了文三公子的挑唆,把陳恪當成個沉溺於倚紅偎翠、不務正業的風流書生。謝學士是古板的讀書人,決意要抑浮躁、樹正氣,便有心把陳恪的卷子挑出來,黜落了。

但是朱卷上沒有姓名,就連字跡也不是本人的,卻叫他如何辨認?不過謝學士有個見識,他知道陳恪乃是歐陽修的學生,而歐陽修平生最恨太學體,其學生想必也不會寫太學體的。

於是謝學士專從‘論’中,找出太學體取中,非太學體的,統統不取……其中著實有幾篇非太學體的好文章,但謝學士都狠心刷落了。

後幾日,又與副主考,諸位同考官商定了名次,通常除了最前面幾名外,發解試的名次並不重要,因為這只是個參加貢舉的資格。所以考官們比較放松,很快就把名次擬了出來。

到八月廿八日,二位主考同各經房在至公堂上拆號填榜。先填了正試的,見第一名是大名鼎鼎的劉幾,考官們均高聲喝彩……取中了公認的解元,這說明他們閱卷公允。

第二名叫蘇軾,這個考生大家都比較陌生,但他的文章眾人皆驚艷不已,認為實超過劉幾一籌,可因為並非太學體,被謝學士落到第二。也算讓人心服口服了。

第三名叫曾鞏,這是歐陽修的高足,自然無人不服。

第四名蘇轍,竟與那蘇軾是親兄弟,考官們笑道,卻又是一段佳話。

接著填下去,第五名呂惠卿……第十名陳慵、第十一名張載、第十六名曾布、第二十八名郟亶、第三十八名曾阜、第六十八名呂德卿、第一百七十名程顥……考官們早達成共識,這一科國子監試的水平極高,發解的舉子怕是來年基本都能登第。

待把五百名正額舉人填完,再填鎖廳試的。只見拆卷官唱出首卷的編號,書吏找到對應的試卷,當眾拆開糊名,大聲唱道:“中者姓陳、名恪、益州青神人氏,官左承事郎……”

‘嘩……’官員們都聽過陳恪的大名,紛紛笑道:“果然是他,這科鎖廳試裏沒強手,怕是得等到殿試,才能稱出他的斤兩……”

卻不見那謝學士的鼻子都要氣歪了,他要過陳恪的原卷子看了一遍,果然沒錯。不禁無比郁悶,心中大罵道,你不是歐陽修的學生麽,寫你妹的太學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