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零章 司馬光(第2/2頁)

而且他還不是小王那種古怪的聖賢。他的舉止言行,絕對堪稱士大夫之楷模,不像王安石那麽不講衛生,不通人情。

但司馬光這會兒不在京城,他在邊疆吃沙呢。說起來,也是一把辛酸淚,這絕對不符合光光哥的仕途設計。作為一個高幹子弟……他爹司馬池,那是當過禦史頭子、三司副使的高級幹部,司馬光的仕途自然要比一般人來得順溜。

而且他也確實爭氣,七歲時便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人家七歲就能跟家裏人講《春秋》了,陳恪十歲才在作弊模式下,能教人家炒個菜,簡直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大器晚成一般都是用來勵志的,而真正的牛人,必然是從頭牛到尾。光光哥這樣的牛人,二十歲就早早中了進士。我們都知道,高幹子弟的仕途,都是精確設計過的,而且往往是凡人無法看透的。

光光中進士時,尚屬幼齒,而且根正苗紅,他爹的老同事、老領導們,非常重視他,便想破例留在京城裏做奉禮郎……這是乖乖不得了的,因為有宋一朝,進士及第後,都要外放的,那怕你是狀元,也得先下去鍛煉幾年。所以大家的仕途都是由外而內的,但光光卻可以一開始就在京裏,真是羨煞同年。

但他沒有接受,主動要求到杭州去……這年代的杭州,可不是後世的人間天堂,而是屬於邊遠地區。理由很感人,他那在杭州做太守的爹,老且病矣。後來他便一直侍奉老父直到去世,守孝期間更是‘執喪累年,毀瘠如禮’,險些因為悲傷過度而亡。

超期守孝之後,光光才回到京城任職。

我們不知光光的初衷如何,但他確實通過這件事,向天下人展現出自己‘至孝’的一面。在這個‘非孝子不忠臣’的年代,這就是他的資本。且他也不是第一個這麽幹的,二十年前,包拯就比他幹得更徹底,人家考上了進士,卻十年不出,只為盡孝。但一出山,就坐著火箭竄上天,因此得名‘包青天’!

也不知光光父子有沒有從中取經。

※※※

這之後,他又展示出另一樣極端重要,卻不適合大肆宣揚的優秀品質。那就是絕對、完全、毫無保留地忠於領導。但這個領導,不是皇帝,而是當時的獨相龐籍。

光光沒有老包的運氣,回京之後,他深深體會到了世態炎涼。原來在他長期外放並超期守孝的過程中,他爹的老同事、老上級,或退或外放,都離開京城了,再沒人像香餑餑似的捧他。

候了半天缺,被外放了個韋城知縣。好在很快又回到京城,當上大理寺評事……所以工作很沒勁,且沒什麽前途。

這段時間光光很苦悶。但好在很快時來運轉,他爹的老同事龐籍回京了,任樞密副使,後來一直幹到宰相。司馬光馬上去拜見龐籍,與他共憶了司馬池老先生的平生二三事,從此便對龐籍,像父親一樣的愛戴和尊敬。

龐籍很喜歡光光,自然精心為他謀劃,一開始,想推薦他去館閣任校理……這是高級幹部的必經之路。但宰相沒有批準。不過兩年後龐籍自己當了宰相,第一件事就是提拔光光。自此光光一路扶搖直上,當上大理寺丞,並兼國子監直講,實權和未來雙豐收。

然而好景不長,龐籍後來在鬥爭中被搞敗了。又因西夏與遼國結盟,欲共圖大宋,官家害怕了,所以把龐籍派去西北防西夏。

龐籍舍不得光光,要帶他一起去西北。司馬光一肚子無奈,但臉上一點沒表現出來,要不是他寫了一首《苦寒行》,說‘古人有為知己死,只恐凍骨埋邊庭。’大家還以為,他真是甘之若飴呢。

不過他也知道,這是升官的快車道——包括龐籍在內、範仲淹、韓琦等一大票慶歷重臣,都是從西北幹起來的。不過前提是,得幹出點名堂來。

然後這貨就闖了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