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九章 大理新中心(下)(第2/2頁)

這個工坊並非僅僅揀選這麽簡單,夾石的要錘成碎石,摻土的要清洗掉,才能運到下一個焙燒作坊。焙燒作坊中,礦石像一個個小山堆積在平地上,周圍壘積木柴進行焙燒,其景象如祭祀山川時的燎火之狀,令人難忘。

礦石品級不同,焙燒次數不一,有經一次就入爐的,有最多三次才入爐……但大多是兩次,六晝夜。

待到礦石冷卻,轉運到冶煉作坊。把礦石送入大旋風爐中,煉爐點火,然後開動水力帶動的鼓風設備熔煉三晝夜。

如果是高品位的礦石,就能直接煉成生銅。但大多數爐中煉出來的,不過是冰銅,甚至是貧冰銅……冰銅就是純度較低的銅,一冷即碎,如冰一般。貧冰銅的純度更低,需要搗碎成顆粒狀,與石英石混合熔煉後形成爐渣,其下的即為冰銅。

對冰銅,要再次進行焙燒、熔煉,直到練成生銅……生銅裏是含有金銀的,不提煉出來,不僅無法鑄幣,而且還暴殄天物。

所以在四號冶煉作坊中,生銅加鉛繼續熔煉,得到精銅和含金銀的鉛液。精銅在精煉作坊中,得到含銅超過九成五的銅錠。鉛液在提煉作坊用吹灰法,則可制成金錠和銀錠。

除了火法煉銅外,還有水法煉銅的膽銅作坊,這個作坊處理的,是火法煉銅都無法提煉的最低品礦石,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杜絕浪費……

這八大作坊分工嚴密,幾萬工人井然有序,僅此一幕,就是各朝各代無法比擬的。要知道,礦區自來就是禍亂之源,流民們離開土地、遊走八方,多為身強力壯之人,或者走投無路、來此謀食謀生,混亂的管理、放松的約束、苛刻的盤剝,都會釀成大禍!

漢唐兩代尚無此規模,礦區為害之烈,就已經動搖社稷了。至於後世的明清,更是礦工暴動史不絕書、軍閥生事,宦官造獄,簡直就是一部混亂史。

宋朝的工礦業空前發達,但幾乎沒有什麽大的暴亂發生,自然離不開有效的管理、負責任的官吏,和比較高的勞動報酬。盡管東川礦區的情況,遠比內地復雜,但也離不開這看家的三條法寶,只不過陳恪玩得是加強版罷了。

銅場八大作坊之間,並列關鑰、戒備嚴明,中央設有碉樓一樣的瞭望塔。站在塔上,足以掌握全局,任何人的任何動作,都在監控之下。自然可以防患於未然。他還制定了詳盡的規章制度,除了八大作坊、諸如物料庫、金庫、辦事廳等要害部門,皆有一定之規,誰負責,誰監督,誰記賬,全都明明白白,出了問題休想推諉。

對於守衛銅場的官兵,他也制定了一套稽查、詢問、審察的規章,只要照章辦事,絕無遺漏失察的可能。

那些管事為何如此懼怕陳恪,就是因為他絕不容許有任何違反規章的情況出現。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不合理的規章可以修改,但在修改之前,必須遵守!’

“這二年來,銅場的規章修改了十幾次,已經基本完善。但再完善的規章,都必須嚴格執行。”他語重心長的囑咐蘇頌道:“千裏之堤潰於一穴,千萬不要破例啊!”

“放心,我會做好曹參的。”蘇頌點頭道。

“那是說的規章上。”陳恪笑道:“生產工藝上,還是要大膽創新的。現在的煉銅之法,太不經濟。我知道,你和存中兄都有不少想法,只管大膽去試,哪怕失敗一百次,只要成功一次,咱們就大賺特賺了。”

“呵呵。”蘇頌聞言開玩笑似的提醒道:“回到京城,可別老是把個‘利’字掛在嘴邊,省得清流不待見。”

“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陳恪啐一口道:“那咱就說個不言利的,我個人贊助你十萬貫,你那個水運儀象台的構想,可以開始搗鼓了!”

“這可是你說的,到時候別心疼。”蘇頌聞言登時大喜,這可是他一直以來的夙願。

“別耽誤了正業就行。”陳恪笑道:“不夠只管寫信給我,我再給你追加!”

“多謝多謝。”蘇頌抱拳不叠,說著好奇笑道:“不過說起來,你老弟到底有多少錢?”

【本卷終】

……

宋朝地方行政區劃有府、州、監、軍……除了府比較牛之外,其余都是平級的,只是性質不同。一般來講,戰區為軍,礦區為監,普通的就是州了。也可以把監和軍,看成是特種州。

東川設立的是東川監,不是東川州。

第七卷 【鵲橋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