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一章 武學與武舉(中)

“我無比敬仰範文正公的為人。”說到著,陳恪難掩鄙夷道:“但他這番話,實在讓人無語……難道我們建立武學,是只為了給外國看的麽?難道只因為一時的招生困難,就覺著在遼夏面前丟人,所以便取消武學,讓學生學習兵書,像做賊一樣偷偷摸摸嗎?”

“這……”曾公亮道:“文正公的意思是,沒人報名的武學,還不如不開,改為單獨培養更合適。”

“為什麽不設法改進,增加武學生,而要因噎廢食呢?”陳恪發問道。

“風氣如此,哪有那麽好改?”曾公亮嘆氣道:“你也看到了,建立武學的初衷雖好,但對我國並不合適……”

“相公曾用多年時間,主持編篡了軍事巨著《武經總要》。”陳恪沉聲問道:“不知初衷若何?”

《武經總要》是十幾年前,曾公亮奉命與工部侍郎丁度,編篡的一本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將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講解。所以曾公亮對軍事理論的造詣,在大宋朝堪稱翹楚。

他微一沉吟道:“當然是讓大宋的將領官員們習之,以培養一批專精軍事的人才,提振大宋的軍力了。”

陳恪追問道:“此書已問世十余年,應該看到效果了吧?”

他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曾公亮尷尬道:“這個麽,收效甚微。”

“是書寫得不好麽?”君子可欺之方,陳恪專欺負曾老頭好脾氣,要是換了韓琦,他早就給轟出去了。

“唉……”曾公亮嘆氣道:“也許吧。”

“相公何必妄自菲薄?”陳恪誠懇道:“我以前也以為是如此,但直到最近拜讀了全書,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武經總要》高屋建瓴,見識高遠,對導致大宋軍力疲軟的問題,全都一針見血,並有十分妥當的應對之法。”

“譬如,國初以來,為防止地方割據,將帥專權,將將帥的統兵權和作戰計劃的制定權,都收歸皇帝直接制轄,但矯枉過正,結果弄得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導致仗仗失利,節節敗退。”陳恪頓一下道:“而《武經總要》中則重新重視和強調用兵‘貴知變’、‘不以冥冥決事’的思想,這是我漢家軍隊千年來戰無不勝的法寶,也是一改我朝屢戰不勝的良方,相公真灼見也!”

“還有,相公沒有像那些文人一樣,將戰爭視作簡單的兵力比拼,以為誰的兵多誰就會勝。他們完全不懂得士兵的訓練和士氣,將領的指揮和計謀,才是克敵制勝值房。相公卻明確指出,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主張‘兵用人,貴隨其長短用之’,注重軍隊的訓練,認為並沒有膽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戰馬,只是因訓練不嚴而使其然……”

聽陳恪侃侃而談,曾公亮的新潮不知怎地,就澎湃了。他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時候,貌似強大的大宋朝,被世代稱臣、起自彈丸之地的李元昊,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那種挫敗感、羞恥感,深深刺痛了每一個人……

那是前所未有的慘敗啊,如果敗在遼國人的手下,人們的心裏還能舒服些,畢竟那是一直強於我們的敵人。可就連遼國,都沒將宋朝打成那個屁滾尿流的鬼樣子。這讓所有人都陷入了反思。才知道大宋已經墮落成什麽樣子,再不振作的話,真的要亡國滅種了。

所以官家頂住壓力,發誓要改革,所以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這一幹天下英才,賭上自己的全部,發動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

在那個慷慨激昂的年代,曾公亮是那麽的不起眼,因為他是實幹派,並不像改革派們那樣,不管哪裏出了問題,都一定要上升到全局的高度,認為是人心道德、是整體吏治出了問題。

但在他看來,那樣太大、太空泛。既然是軍事上出了問題,那就專心解決軍事問題好了,扯到道德人心上純屬扯犢子。於是曾公亮耗盡心血,與丁度編篡出了這部涵蓋‘軍旅之政、討伐之事’的軍事巨著來,希望以此來提高大宋將領的水平。

官家對這部《武經總要》也十分的上心,並要求建立武學,專門教授。誰知道,《武經總要》還沒刊行,武學先被名臣們給關了……一年後,《武經總要》出版,因為涉及機密,不能公開發行,最後成了朝廷書庫中的擺設,只有將門才會弄一套回去收藏,連一點浪花都沒激起。

嘔心瀝血的奉獻,卻被束之高閣,曾公亮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實幹家比改革家的長處在於耐性,事實上,這二十年來,只要有機會,他便想讓這套書發揮作用。只是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