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一章 武學與武舉(中)(第2/2頁)

如今,自己已經是樞密使,大宋軍事第一人了,再不做些努力,又更待何時?

※※※

陳恪說完話,樞密使值房中,便陷入長時間的安靜,卻分明有些情緒在醞釀。

“你覺著這本書,該如何推廣?”沉默了半晌,曾公亮低聲問道。

“除專設武學院以習之外,別無他途!”陳恪沉聲道。

“若我令將領自習之呢?”曾公亮卻笑道。

“且不說彼不學兵書,也已經是將領了,單說我大宋武將中,目不識丁者或許不多,但不學無術之人比比皆是。”陳恪冷笑道:“相公指望他們學你的兵書,現實麽?”

“不現實。”曾公亮搖頭道。

“如果我能讓武學生們,拿出書生們攻讀四書的精神來讀兵書,相公怎麽看?”陳恪沉聲問道,他從開始談話起,一點點的造勢、一步步的引導,終於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

“就憑那百十號武學生?”曾公亮豈能感覺不到,自己已經被陳恪牽著鼻子走,不禁哂笑一聲,希望以此找回主動。

“當然不只這些了。”陳恪淡淡道:“下官早就說過,官家是要把武學辦大辦好。”

“又轉會了。”曾公亮不禁笑道:“大宋朝,是辦不好武學的。”

“像範文正公那樣,打心眼裏不想辦,當然辦不好。”陳恪冷笑道:“堂堂一個朝廷,若連一個學校都辦不好,還談什麽革舊布新,早點洗洗歇著吧。”

“好,就算我支持你,你說,怎麽才能辦好?”曾公亮不能不這麽說,否則就是不想辦。

“只要做到一條,武學院必然可以興起!”陳恪沉聲道。

“哪一條?”

“恢復武舉,且凡應武舉者,必須先入武學院中學習!”陳恪這是效仿後世明朝的,‘非學校、不科舉’。其實慶歷新政中,為了推廣官學,也有類似的規定……學生必須在官學中學習足夠的時間,才有資格參加科舉。哪怕後來慶歷新政失敗了,這條措施依然沒被廢除,反而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所以曾公亮對此並不陌生,可要像推廣官學一樣推廣武學,他卻從來沒想過。不禁再次陷入沉吟。

陳恪也不著急,端起茶盞輕呷潤喉,將‘武學—武舉—武官’緊密聯系起來,是他的長期目標,並不指望能一蹴而就。現在提出來,不過是漫天要價,等著曾公亮坐地還錢罷了。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士大夫的責任感,至少曾公亮,是一心一意想掃除大宋軍隊之腐朽不堪的。別忘了,他這個樞密使是怎麽上台的,那是因為禁軍空額大清查中,抖出的醜聞觸目驚心,韓琦不得不引咎,才給他空出位子來的。官家為何會用他這個軍事專家?自然是希望他能改變宋軍不堪的現狀了。

“你這個提議很好。”沉思了很久,曾公亮終於開口道:“但是難度未免太高,首先得恢復武舉……”

大宋武舉的廢立,其實貫穿了仁宗一朝,天聖七年,宋朝恢復了自五代停廢的武舉考試,次年,官家金殿親試武舉人,標志著大宋武舉拉開帷幕。

然而之後,圍繞著武舉有沒有必要存在的話題,朝廷上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烈爭論,最終還是‘武舉無用派’占了上風,尤其是慶歷三年,武學院開設九十三天,無人願意入學,給武舉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結果皇佑五年的武舉考試後,之後這六年裏,再沒舉行過一次武舉。而是改為了由兵部主持的選拔考試……一應出題、評判,盡操兵部之手,自然黑幕重重,直接導致了皇家武學院的考生全軍覆沒。

“恢復武舉,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兵部那幫人,搞得實在太不像話,把個國家選拔武將的考試,變成了他們大開方便之門、以謀取私利的手段,不知遭到多少彈劾。”陳恪沉聲道:“只要改善考試方法、學習內容、規範授官,相信官家和宰相會同意的。”

“嗯。”曾公亮點點頭,心說最關鍵的,是現在的宰相乃富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