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失蹄唯退後(上)(第2/2頁)

兩人在書房落座,周定坤在一旁陪坐。因為多了個人,而且長得非我族類,沈括有些不知該如何說起。

“這位是我的好友周先生。”陳恪為他介紹道:“他的兄弟,就是周定乾。”

“哦。”沈括和周定乾沒少打交道,一下子明白了。既然那周定乾是陳恪的心腹,這周先生肯定也沒問題了:“幸會幸會。”

三人寒暄幾句,陳恪便打破悶葫蘆道:“存中兄在信裏說,活字印刷已經大大改進,我找了個財主來,你跟他說說,到底有什麽進步,要是能打動他,周兄就買下你的設計,在汴京開辦活字印刷場!”

說起活字印刷,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就誕生在這個時代。但任何一項發明,在問世之初,都可能要經歷無人喝彩的局面。當陳恪問身邊的人,知不知道有活字印刷術時,無一例外,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

但陳恪清楚記得,畢昇就是這個時代的人,而且年紀很大了,應該已經發明出這項可以改變世界的技術。所以他一直覺著,把活字印刷推廣開來,自己責無旁貸。

當他有了足夠的力量時,便命人在全國範圍內尋找畢昇。然而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跡,史書無考,只有沈括在幾十年後寫成的《夢溪筆談》中有記載……

且沈括只描述說,畢昇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一點都沒有交代。所以還是等於沒說,陳恪還是得大海撈針。

不過他相信,既然是布衣,就不存在吃飽了撐的,純屬因為愛好而研究印刷術的情況。所以畢昇肯定是在印刷行業工作的。只有熟悉印刷技術的人,才會意識到雕版印刷術的缺點,從而試著去改進。

只是宋朝文教大興,全國每州每縣都有印刷作坊,想要找到這個人,還是得大費周折。

直到去年冬天,才在蘄州英山縣,找到了這位生時籍籍無名、死後光耀千古的大發明家。可惜畢昇已經去世六年了……

不過幸運的是,畢昇並沒有將他的發明帶到墳墓裏,而是無私的傳給了他的弟子王大山。

於是陳恪派去的人,將王大山,並全部工具帶到了東川城去。

陳恪馬上命他制作活字,王大山便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一枚枚泥活字便造好了。

當時陳恪捧著這些泥活字,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優越性,實在高出太多了,有了這小小玩意兒,他就能深刻影響宋朝人的思想!

但是試用的結果,卻澆了他一頭冷水。事實證明,活字印刷的質量不如雕版,泥活字又不能使用太多次,於效率上的改善也並不顯著,成本降低也很少。

見他反復吹噓的神奇技術,就這麽個效果,沈括蘇頌等人都大為失望,陳恪卻堅持道:“活字印刷肯定要比雕版印刷強,就算是泥活字,當印刷數量上去後,好處也會顯現出來!”

因為雕版印刷的缺點,實在太大了,一是,刻版費時費工費料,每一頁都需要刻印一版,就算差一行字,也得重新刻板。所以刻板工人的數量和熟練程度,直接限制了出版業的發展。

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一本論語的雕版就需要一屋子。一個印書社,能有幾十本書的雕版,就算巨頭了。

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這三點活字印刷正好可以克服。

至於活字印刷本身的問題,陳恪一點不操心,因為他有沈括和蘇頌。這兩位千古卓絕的科學家、發明家,可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而且他也有大體的改進思路——一個是高級的鉛活字,一個是初級的木活字。從泥活字到這兩種活字,理論上沒有什麽障礙,關鍵是看他們能不能把理論變成實際了。

陳恪將鉛活字的任務交給了守著鑄造場的蘇頌,木活字的任務,則交給了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