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三章 問渠哪得清如許(下)(第2/2頁)

至於陳恪所說的‘經典書籍’,大宋君臣倒沒放在心上。沒辦法,中國之外皆蠻夷的思想根深蒂固。士大夫們對蠻夷的書籍,充其量只是好奇……想不到蠻夷也能寫書啊!卻不會有多少興趣。

所以陳恪成功為他們申請到了四百人的永久居留權,但沒有申請到哪怕一個虛職,或者榮譽稱號。歸根結底,朝廷只把他們看成,一賜樂業人那樣的難民而已。想要贏得大宋的尊敬,還得靠他們自己。

於是問題出現了……阿齊茲那廝,為了把這些學者拐騙到大宋,不知開了多少空頭支票。他說大宋朝無比尊重讀書人,只有學者才能當官。不想當官的學者,更會受到全社會的敬仰雲雲。

結果這幫人各個懷著來當貴族的心態到了汴京城,誰知沒有想象中的盛大迎接,也沒有任何官方的優待,還這麽天寒地凍,許多人便不高興了。

對此,阿齊茲不屑一顧道:“不要理這幫家夥,來了由不得他們,想回去可以,自己下海遊去吧。”

指望這種沒節操的國際騙子,就是這種結果,陳恪深感無奈。他當然不能聽這廝的餿主意。

但現在這微妙的形勢下,他也無法為他們爭取什麽,只能盡自己所能,給他們想要的尊重。

他先包下了汴京城最好的兩家客棧,將這些人安頓下來,然後用半生不熟的阿拉伯文,與他們誠摯懇談。告訴他們阿齊茲所說的不假,但那是獲得了大宋朝文化認同的學者,才會得到的待遇。而大宋和大食相隔萬裏,何等遙遠,對你們的文化一無所知,如何去讓他們認同?

他還坦率的告訴他們,這次的邀請,也不是官方的,而是他在聽說了他們的遭遇後,以個人的名義邀請他們來前的。只是因為交流上的障礙,阿齊茲可能會錯意了。對引起他們的誤會,陳恪深表歉意。

那些阿拉伯學者,自然大為生氣,許多人甚至當場提出要回國……其實這就是矯情了,要不是在國內實在混不下去,誰會在背井離鄉、來到毫無了解的遙遠異邦?

陳恪很清楚他們這種心態,因此也不擔心,但面上還是一臉歉疚道:“你們要走,我會安排船相送,但是走之前,能聽我再說幾句嗎?”

這些家夥本來就是虛張聲勢,發泄一下不滿罷了,自然不會不聽。

“我聽說你們的黃金時代,是哈裏發麥蒙時期。那時候,為了鼓勵翻譯,國王用與譯稿同等重量的黃金來支付稿酬,可有此事?”

眾學者點頭道:“是的。”其實最好的時候早過去一百年了,輪到他們為宮廷服務時,只能每月拿固定的薪水,若沒有別的收入,也就僅夠養家而已。

“那麽,我也許諾你們,每翻譯一本著作,就獎給你們等重量的黃金,直到你們獲得朝廷的認可為止。如何?”陳恪咬牙切齒道。

登時滿屋皆驚,一眾學者呆了半晌道:“大人不是開玩笑吧?”

“就是,你已經騙過我們了,教我們如何相信你?”

“我可以和你們訂立契約,如果我違約的話,你們可以去官府告我。”陳恪淡淡道:“我說過,之前那只是誤會,我大宋人極為重視信譽,官員更是如此。一旦我違約,便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身敗名裂……”

眾人互相看看,都生出‘反正回不去了,權且信他如何’的念頭。

見他們終於紛紛點頭,陳恪卻沒有半分欣喜之意,因為要是佐渡島的黃金,沒有按時供給,要是他們遲遲得不到朝廷的認可,光支付這些黃金,也會把他拖破產的。

然而‘千金買馬骨’的道理,他還是懂的。黃金雖俗,卻能讓學者們,感受到他的誠意,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