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節 錯亂(第3/4頁)

大業九年,楊玄感叛亂,兵動東都,天下揭竿而起之人數不勝數。江都附近就有余杭劉元進、昆山朱燮、常熟的管崇為患最烈,劉元進自封為天子,占領吳郡。當初大將軍吐萬緒、魚俱羅征討三賊,鎮壓到大業九年年底,基本掌控了局面,可這二將見到兵士疲憊,請求休息段日子,沒有想到朝中之人有人見二將春風得意,看不過眼,就進言說兩將有不臣之心。楊廣勃然大怒,將二人削職為民,命王世充進攻吳郡劉元進,在淮南招募數萬精兵供王世充指揮。王世充隱忍多年,知道機會終於來了,絕對不肯輕易錯過時機,揮軍南下,連連告捷。

會領兵的將領不少,會拍馬匹的將領也有很多,可大隋集此二者於大成者只有王世充一人!

王世充攻克吳郡,親手殺死劉元進,把他的腦袋密封存好進獻給楊廣,卻擔憂剩余匪盜不除,自己難免重蹈二將覆轍,所以在通玄寺的金佛前焚香立下誓言,約定降者不殺,這樣又把散盜聚集,來降者三萬多人,可事後王世充翻臉無情,把投降之人統統的坑殺黃亭澗,澗中屍積與地平。聽說自此以後,那裏幽靈遍布,再無人敢路過,盜匪驚懼散去,王世充也憑此一戰得到楊廣的器重,自此飛黃騰達。而吐萬緒卻是因平賊不利被罷免,憂郁而死,魚俱羅也因此事被楊廣疑心,又目生重瞳,此等異象多為異人,所以終被楊廣猜忌,找借口斬於東都市。三將都是盡心平叛盜匪,可最終結局卻是迥乎不同,關鍵就是在於王世充心狠手辣,厚顏無恥,從不知道廉恥二字,更善於領會楊廣的心思,方才說什麽殺了多於三萬,是因為王世充知道楊廣對暴民痛恨,不怕說殺多。

可就算如此,王世充也不懂得楊廣為什麽舊事重提,難免心中惴惴。

“你信佛嗎?”楊廣突然問。

王世充揣摩不透,背心都是冷汗,只能含糊道:“這神靈一事,信則有,不信則無……”

“朕是信的……”楊廣那一刻的表情有些古怪,甚至可以說是詭異,就算王世充見到也是忍不住的心寒。

內殿靜寂下來,有如幽靈充斥其中,楊廣說完後,神色有那麽刻迷惘。

王世充琢磨不透楊廣的用意,只能沉默,言多必失他當然明白,尤其是在楊廣這樣的人面前,說錯一句話讓他記在心中,都可能導致萬劫不復。

“若沒有神靈,怎麽能讓宣華再次還陽?”楊廣喃喃道:“世充,你見過無上王嗎?”

王世充臉色微變,搖頭道:“回聖上,當初無上王被蕭……被張將軍和楊大人擊潰,一直到了淮南,那時臣曾經協助出兵剿滅無上王,不過他狡猾非常,又使用了金蟬脫殼之計……”

“聽說無上王有個銅鏡,總喜歡隨軍攜帶?”楊廣突然冒出來一句,卻沒有望向王世充。

王世充冷汗直冒,心驚膽顫道:“回聖上,無上王行軍的時候,的確喜歡帶個諾大銅鏡屏風置於帳中,這次微臣剿匪,無意中獲得,正考慮是否進獻給聖上。可考慮到是盜匪之物,不敢造次,這才一直放在我家。”

楊廣沒有注意到王世充的異樣,來了興趣,“銅鏡屏風,真有此物?”

王世充臉色難看,卻強笑道:“的確有這種東西,可微臣也不明白,為什麽無上王行軍要帶這個東西。”

“速給朕取來。”楊廣興奮道。

王世充起身道:“臣遵旨,這就去取。”

※※※

為求穩妥,王世充親自去取銅鏡屏風,無論何時,他對楊廣總是畢恭畢敬,楊廣吩咐的事情絕對也會親力親為,看起來忠心耿耿,很讓楊廣滿意。

等到王世充回轉滿頭大汗的請見,楊廣居然還在等候,滿是期待。王世充為顯忠心,親自和宮人扛著鏡子,小心呵護。

楊廣走到銅鏡屏風前,發現銅鏡設計的十分巧妙,乍一看,不過是面大的超乎尋常的銅鏡,可屏風卻可以收攏折疊,鏡子亦是如此。

屏風收攏後,兩個人可以扛起,可是展開,折痕接榫處天衣無縫,銅鏡絲毫看不出折疊的樣子。這樣的設計讓銅鏡屏風看起來雖是巨大威嚴,攜帶卻不算太過累贅。

楊廣緩步走近,輕輕的敲敲銅鏡,感覺屏風質地十分堅硬,似銅非銅,不再理會材質,遠離了兩步,望著銅鏡中的那個楊廣,神色又有些迷離。

銅鏡明亮之處不下於宮中打磨的銅鏡,可清晰的程度卻還有些不及宮中的銅鏡。

這本來是有點讓人詫異的事情,不過楊廣並沒有在意,他甚至還是很滿意!

望向銅鏡屏風的那一刻,他就喜歡上了這個銅鏡,甚至有點如醉如癡,因為銅鏡照人雖不算清晰,可楊廣從銅鏡中忽略了自己的皺紋,忽略了自己這幾年焦慮產生的白發,也忽略了自己本來仿徨無計的眼神,他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當年南下平陳時的意氣風發,玉樹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