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節 退避三舍(第3/4頁)

魏征卻是大笑起來,“蕭將軍,我絕無異議。我早就說過,如晦素有大才,遠勝於我。能協助他做事,我是心甘情願。”

杜如晦回望魏征,感慨道:“魏兄胸襟廣闊,我是自愧不如。”

蕭布衣沒想到他擔心的事情不成問題,心中頗為高興,徐世績突然問,“蕭將軍,李世民回轉了?”

“我按照大夥的主意勸他回轉。”蕭布衣沉吟道:“如今劉武周已反,李淵進退兩難……李世民此番前來,當然不是聯姻那麽簡單。他想得到我們的支持,或和我們聯手,可我們現在也的確無暇顧及關隴之地……”

徐世績點頭道:“蕭將軍說的一點不錯,一口吃不了個胖子,這天下也不是一口能吞的下來。關隴征戰不休,太原乃四戰之地,我只怕最近李淵要忙的不可開交。蕭將軍多半還不知道,今天又收到數條消息,均和豪門士族有關。”

蕭布衣眉頭微揚,“這裏應該有梁師都的消息?”他猜測絕非無因,暗想當初在草原的時候,梁師都、劉武周都是派人前去草原,當是圖謀已久,如今天高皇帝遠,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眾人均是點頭,顯然都已經知道這個消息,杜如晦見到眾人不把他當作外人看待,就算這等機密事情也不避諱他,不由心中振奮,大為感激。

士為知己者死,他們這等人物都是不得志的居多,一直都是報國無門,這下陡然有了機會,可以直接商議政事,自然是份外珍惜。

蕭布衣當然明白這點,所以對他們向來是推心置腹,算是以誠待人。這些人正因為這點,才對他死心塌地,就算徐世績百般試探,後來也是欽佩蕭布衣的為人,這才跟隨。

徐世績點頭道:“蕭將軍猜的不錯,除了馬邑的劉武周外,朔方的梁師都幾乎是同時起義,只是離的稍遠,我們在那裏沒有布下暗線,是以消息晚到了幾天。除了這兩地外,還有金城的薛舉同時起義,這三地在太原的北部,西北和西面,當都對太原虎視眈眈,若是都是進軍太原,只怕李淵會吃不消。”

“管得了許多,讓他們去打好了。”蕭布衣笑道:“如果我沒有想錯的話,從今日開始,中原正式進入擴充地盤的時候,然後兼並縱橫捭闔。我們占據襄陽,雖說難免要和旁人有了沖突,可眼下盡量少樹敵為妙。對了,李密那裏有什麽消息?”

徐世績臉上露出憂色,“李密以靜制動,聽說最少已經有二十萬大軍,他扼守滎陽,本來和裴仁基、楊義臣對抗,可是……昏君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居然召回楊義臣,實在是自毀長城,讓人嘆息!”

眾人都知道他不是嘆息大隋江山不保,而是嘆從此之後,再沒有可以牽制瓦崗的隋軍!

裴蓓一旁道:“這個狗昏君做這種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先是裴小姐、又是布衣,後來輪到張將軍、楊義臣,這大隋的江山沒有被別人取去,卻是被楊廣一點點的親手葬送。”

眾人都是點頭,徐世績又道:“李密如今沒有後顧之憂,如果是我的話,當會馬上攻打洛口倉,占據那裏的糧倉,再次號召各郡百姓前來依附,然後圍困虎牢、偃師二地,圖謀東都。”

蕭布衣緩緩點頭,沉吟不語。徐世績雖然比李靖稍遜,可畢竟也有大才,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李密是梟雄,徐世績是英雄,這二人都是足智多謀,所想應該相差不遠。雖然印象中,李密終究沒有成事,可只有身在局中,才知道壓力之大。

魏征一旁突然道:“當初李密跟隨楊玄感之時,就對楊玄感建議關中之地實為四塞之地,經過城池莫要攻取,徑直招收長安的豪傑之士即可起事。東都堅固非常,隋軍足有數十萬之眾,只怕李密雖然勢大,還是不易攻克。他若是效仿當年之法,徑直趕赴關中,我們扼守要道,他怕我們斷他的歸路,我只怕他們會先攻我們。”

蕭布衣點頭道:“魏先生所言正是我憂慮之處,襄陽是我們進取中原的跳板,斷然不能失去,這段時間當加固城防,以重兵扼守。我一直讓世績鎮守襄陽,就是怕李密來攻。”

徐世績卻是搖頭道:“蕭將軍說的雖也不差,可少考慮一點,那就是李密招募兵士多在河南,關中路遠,他若冒險徑取關中,一來兵士思鄉不會跟隨,二來他開倉放糧,多打豪強,關中望族不會對他依附,形勢雖和楊玄感當年類似,可本質卻是不同。這就和我們為什麽先在襄陽發展,依據望族支持一個道理。可最重要的一點卻是,李密這人雖然足智多謀,卻是心高氣傲,東都中原所望,他既然依據瓦崗,當會全力攻打,只求早克,一舉奠定中原霸主之位。我覺得他多半不會先考慮關中,可勢力萬一膨脹,為日後進取江南,當會來攻襄陽!蕭將軍說的不錯,從今開始,我們當是鞏固城防,重兵把守襄陽,無論如何,此地絕不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