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七節 氣勢(第2/4頁)

蕭布衣皺眉不語,有馬周、魏征兩人開頭直諫,刑部侍郎薛懷恩跟隨上前,沉聲道:“河北群盜雖是氣焰囂張,但不得民心,貿然而進,根基不穩。東都若出正兵,當可擊退河北軍。”

大理寺卿趙河東接道:“眼下天下初安,百姓思定。河北軍逆天行事,自取敗亡,懇請西梁王出兵痛擊,還河北以安寧!”

盧楚上前道:“懇請西梁王收回成命,出兵伐匪!”

眾口一心,幾人上前,慷慨陳詞,群臣見狀,躬身施禮道:“懇請西梁王收回成命,出兵伐匪。”

蕭布衣坐鎮東都以來,就算攻擊李密,都沒有萬眾一心之時。見到殿中群臣躬身施禮,黑壓壓的一片,再無二心,知目的已到,拍案而起,振然道:“本王若非諸位大人提醒,險些釀成大錯。諸位大人說的不錯,河北軍逆天行事,自取敗亡,本王當以天下之憂為憂,帶兵出征,平定盜匪!”

最後幾句,他為鼓舞士氣,運出內勁傳出去,殿外黃鐘都是嗡嗡作響,勢不可當。

群臣駭然又兼振奮,齊聲道:“謝西梁王!”

眾人一口,聲音激蕩,遠遠的傳開去,從殿中到了內城,從內城一直傳到外城,軍士怒吼,百姓沸騰……

只是半天的功夫,東都百萬軍民都已知道,西梁王就要親征河北,平定盜匪,還天下安寧!

※※※

蕭布衣決定親征之後,聲勢造足。想出征最忌眾口不一,若是萬眾一心,那股力量的凝結,無疑是可怕至極、無堅不摧!

蕭布衣忍了河北軍很久,他也等了很久,他是西梁王,他要為兵將負責,他要為百姓負責。他一直等待最佳的機會來對戰河北軍,本來萬事俱備,只差氣勢。可經過他以退為進之法,已重振東都血戰之心。

這股氣勢,已和當初背水一戰李密不相上下。

聲勢已足,蕭布衣當機立斷,整頓三日,領兵出征。

徐世績、魏征等人早等今日,早準備了不止三個月,早定下這個策略不止三年。江南大局已定,中原萬眾一心,他們本來就準備先下荊襄,再取東都,平定江南,再攻河北。

等到河北平定的時候,揮兵徑取關中,平定突厥,征伐遼東,還天下一統!

他們的策略,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他們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現在對決關中,就是要對戰突厥。突厥已援助李淵,他們若不想和李唐一樣奉表稱臣,自稱兒皇帝,任由突厥兵肆虐中原,留下千古恥辱,就要對決突厥。戰突厥、戰關中,本來就是二而一之戰。

很多人都有遠志,可堅持下去的人卻是萬中無一。蕭布衣、李靖、徐世績從殺朱粲、攻襄陽的那一刻,就一直在堅持。

雖有波折,但從未改變。

他們一直在等,可眼下,時機已經成熟。就算李唐得突厥兵相助,可敗劉武周,轉瞬可能和竇建德聯手,但是他們也要攻河北!他們並不畏懼,他們也從來沒有畏懼,謹慎和懦弱完全是兩回事!

主戰場不在河南,不在關中,或許河北平定之時,就能知曉天下的歸屬。

李靖早就敏銳的知道這點,蕭布衣清醒的意識到這點,所以他們要以雷霆之勢去攻河北,或許不能短期攻下,或許李淵也要出兵河北,可他們已不再畏懼。

竇建德根本不笨,相反他尤為聰明,他當然已看出了這點,王伏寶不明白,眾將領不明白,但他和羅士信都已經明白。就算他不攻蕭布衣,蕭布衣的下一個目標一定是河北,而不是關中!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魚肉又有什麽選擇的余地?

他伊始想要左右大局,均衡勢力,借以求生。可李淵、蕭布衣哪個都是老奸巨猾,怎麽會讓他左右?無論對李淵還是蕭布衣而言,河北要平!李淵聯合了突厥那一刻,河北軍振奮,覺得李唐若敗劉武周,必定聯手河北,攻擊東都。可竇建德已然明白,李淵從未真心和他聯手,李淵顯然最重的還是突厥大軍,李淵要聯手的亦是突厥大軍。他竇建德不過是個過河小卒,被李建成所騙,再沒有回頭的余地。

可此種騙術並不復雜,他卻沒有任何破解的方法,就像滾滾洪流之下的落葉,除了依附隨波逐流,就要被洪流吞噬湮沒。他沉默無奈,心力交瘁,可還讓手下看到他的淡靜自若。

他以李唐出兵鼓舞河北軍士氣,可心中卻已如黃昏慘烈的落日,古道西風的瘦馬,無奈淒涼、寂寞疲憊。

竇建德無論是否出兵,都已是蕭布衣攻擊的目標,李唐等著漁翁得利,西梁卻想著速戰速決,既然如此,他竇建德何不堂堂正正的一戰?

轟轟烈烈的對決天下無敵的西梁軍,人生又能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