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邁之煉金術師(第3/4頁)

過年之後,到一月底,忽然來了一場惡寒,往年要是發生這種事情,疏勒都要凍死人的,回紇政權對窮人並沒有太多的憐憫與照料。這次張邁在城中五間大宅設立了公共避寒場所,又征調城中多余的人力,出城伐來木薪,供給這些避寒點。經過此事之後,疏勒的貧寒人家對唐軍更是歸心。

張邁見天氣如此寒冷,便與郭洛鄭渭商量著解決將士新軍裝的問題,道:“疏勒產棉花,西域很多地方的寒冷時間又長,如果能夠制出一批有效的禦寒軍裝來,咱們冬天在戶外活動的能力就會變得很強,這可是一件比制造出幾百柄陌刀更厲害的武器。”

鄭渭想了一下,說:“軍裝這東西,與兵器鍛造不同,與其由軍部下令讓民部制作,不如交給私人經營。利之所在,會吸引得商人殫精竭慮地研究,一來我們不用費太多的精力,二來也有利於富民。”

郭洛道:“怕只怕這些商人為了賺錢,會以劣充優,以次充好。”

鄭渭道:“控制軍裝的質量,不在於公營私營,主要在於監管。監管若嚴格,從私營的工坊也能買到價廉物美的貨物,監管若是不嚴,公營的工坊腐敗只會更加嚴重。”

張邁同意了鄭渭的說法,鄭渭當天便放出風聲去,果然有好幾家商家都有興趣,已經改姓為“奈”的奈爾沙希家也是其中之一,奈爾沙希本人改名為奈希,他最得力的小兒子阿布勒改名為奈布。小奈聽說這事之後和老奈商量了起來,說這棉衣的生意,乃是一項前途無量的大買賣,若是經營得好了,往後不止供應軍隊,甚至還可以商品成為出口到西域、印度各國去。

奈希說道:“這個我知道,那又如何呢?”

奈布道:“既然有這樣的好買賣,咱們為何不把它作起來?如今疏勒要搞棉衣,有三大有利條件:第一是棉花產量不少,但用的不好,官庫私庫中多余的棉花堆積如山,價格便宜;第二是現在有不少閑置的奴隸;第三,唐軍民部帶來的手搖織布機,還有疏勒本身有的彈棉機,湊在一起,將會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還有一個,張特使將官營工坊分成十幾道工序的做法,我覺得非常管用,工序分得細了,工匠就容易熟悉自己負責的手工,幹起活來會更快。”

奈希道:“這些我也都知道,可你到底想怎麽樣呢?”

奈布道:“我想搞出一個大工坊來。咱們先按照彈棉機和紡布機的樣本,組織起疏勒的木匠,做個幾百架來,然後向官方租借一千幾百個奴隸來幹活。如果能拿到軍方的生意,光這筆買賣就足以發家了,我看好唐軍的前程,以後他們肯定還要擴張,他們的軍隊走到哪裏,我們的貨物便賣到哪裏,若是賺到了錢,再投入到工坊之中來,這可是利滾利、貨滾貨,前途無量的買賣啊。”

奈希一聽,笑了起來:“這筆買賣,確實不錯,不過你知道不錯,別人就不知道麽?咱們家的財力,在疏勒排得上前五,但也入不了前三,真要獨占鰲頭拿下這筆大買賣,只怕還是有些吃力。”

奈布想想也是,道:“那老爺子你的意思,是我們再找一家聯合?”

“聯合要謹慎。”奈布道:“唐軍高層幾個人物,一個比一個厲害,如今又個個認真辦事,若是做軍裝,把關必嚴,他們定不希望將生意分得太散,背景太過復雜,最好是知根知底,這樣比較好控制。”

“這樣說來,我們的條件豈非是最適合的了?”

“嗯,就親近而言,幾乎算是最適合的了。而且有這個眼光、這個魄力幹這件事情的,除了你之外也幾乎沒人了。”

“幾乎?”

“對,你別忘了,還有鄭家。”

奈布心中一凜,奈希說道:“鄭家的主體,現在不在疏勒,但以他們家的習性,我料他們家族不會輕易放過。這件大買賣,如果我們繞過鄭家,獨個是吞不下的。還好現在我們有個優勢,那就是眼下鄭家沒人又沒錢。”

鄭家沒錢,這一點奈布清楚,但是——“沒人?”

“鄭家是有個鄭渭。”奈希笑道:“可是他人在官府,以現在安西都護府的情況看,他是很難一邊理政,一邊還入商海趟水。”

“阿爹,你說來說去,究竟是個什麽意思?是要讓我和鄭家搶,還是和他們合作?”

“當然是合作,”奈希說:“不但合作,而且還得抉擇——你剛才說,如果能拿到軍方的生意,光這筆買賣就能賺錢。卻又說看好唐軍的前程,認為這筆買賣前途遠大——那分明是既要賺短錢,又要賺長錢,未免太貪心了。若你抱著這樣的心態去攬這筆買賣,肯定是攬不下來的。因為別人也都是這麽想的,如莫賀等人,現在肯定都在走門路了,你要拿下這筆大買賣,就得忍得、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