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擁與贈(第4/5頁)

巴蜀有山川之隔,但與中原、湖廣卻廣通消息,尤其西北更與蘭州接壤,薛復並未收復蘭州全境,他駐馬於黃河邊上,向東便是後唐,向南便入蜀境,因此天策軍的動態,蜀國也相當關心。

孟昶是個才子的料,不過在顧命大臣趙季良與王處回的輔佐下卻不得不收起一股少年心性,服喪期間披麻縞素,戒酒粗食,看起來卻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說話的是宰相趙季良,他既是孟知祥好友,在孟知祥還未稱帝時又長期擔任起副手,孟知祥有什麽軍國大事都與他商議,孟昶以十幾歲的少年能夠在這個亂世順利登上帝位,也多虧了這個世叔兼老臣的鼎力支持。

“喜從何來?”孟昶問,對趙季良他還是有些怕的,盡管這位趙叔叔對自己還不錯。

“啟稟陛下,西北張氏崛起,長安不穩,洛陽震蕩,成州守將以城池並軍馬內附於我,陛下繼位之初,未出一兵一卒便開疆拓土,如此美事,豈非大喜?”

孟昶一聽也喜道:“成州內附?那洛陽那邊豈非要氣瘋了?”

趙季良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另外一個顧命大臣王處回道:“成州內附,固是美事,但也要防李氏惱羞成怒,將氣出在我們頭上。我主新立,又兼年幼,萬一李氏以此為借口興兵南下,那時候美事只怕就要變成兵禍了。”

趙季良笑道:“不怕!自來隴右對長安的威脅遠過巴蜀,既有張氏興起,洛陽那邊勢必要將大部分心力都用在對付張氏身上,縱然聽說了成州有變,也斷斷不會貿然興兵犯屬的。再說,成州既已內附,往隴右的道路也就通了,若李氏真有犯蜀之心,那時候我們便向張氏派遣使者,約同夾擊長安,平分關中,李從珂北有契丹大敵,內有心腹之患,斷斷不敢在這個時候同時與我們兩家動手的。”

王處回這才放下心來,道:“趙相爺說的有理。不過就算李氏不派兵來伐,我們也該盡早派出使者,與張氏訂交結誼。”

孟昶問道:“這個張邁我之前也曾聽過,成都也流傳有幾段《安西唐軍長征變文》,煞是好聽。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是否真如變文中描述的一般英雄神武。”

趙季良笑了起來:“陛下,那變文所述,如何可信?我料這個張邁必是一西北胡兒,要麽是黨項,要麽是吐蕃,要麽是回紇,或者竟是雜種,以大唐為名,不過是自高身價罷了,最近他又馳報諸國,建號天策,自稱天策上將——這顯然蠻荒戎狄初學漢文鬧出來的事情,若他真的傳自漢文正統,哪裏會立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名號。”

孟昶道:“既然只是一個胡兒,那我們又何必主動去與他結交?”

王處回道:“那又不然,人家能馳報至我們關前,那就是向我們微微露意了,我們也該有所表示才對。隴右與巴蜀,既是鉗制關中的一對鉗刀,同時也是共抗中原的唇齒。只要張氏在隴右立得住陣腳,李氏面對我們時就有後顧之憂。李氏若再要犯蜀,必先平隴。此所謂‘得隴而後望蜀’者也。如今張氏崛起,對我們來說乃是一件比成州內附更大的好事。咱們也不管他是什麽來歷,只要他們不至於太過野蠻,便該遣使道賀。”

趙季良道:“不錯。隴蜀結盟乃是國勢使然,非關胡漢喜惡。”

孟昶道:“那我們應該以何種禮節去與他結交?聖旨封賜麽?”

趙季良屏退內侍,只余下君臣三人時,才道:“陛下,蜀乃小國,富庶過於安隴,若論強盛,恐未必勝得過西涼之精銳鐵騎。張邁雖然只稱天策上將,但梟雄之意已甚明顯。此次出使,當以兄弟之邦禮儀出行,方能成事。”

孟昶道:“一切都依太保、太傅。”

趙王二人齊道:“老臣領旨。”

出來後各自準備,文書趙季良負責,王處回則挑選了精裝書冊三百卷、絲綢二百匹為主禮,蜀錦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馳名天下,至於蜀中書籍更是海內佳品。

其時巴蜀內部升平,百姓豐衣足食之余,文化也極為鼎盛,蜀地自唐末以來便為華夏文脈之聚處,轉至北宋又成華夏文脈之出處,其文采蘊藉處極盡柔美精致,與此時西北天策軍的粗野雄曠正是兩個極端。

王處回挑選這兩份主禮,既是選擇了巴蜀最拿得出手的禮品,同時也有標榜自家風流文明之意。

……

當趙季良與王處回正為出使涼州之事而忙碌時,太原城內,一個叫郭威的青年軍官正皺著眉頭,踏雪走入家門。

“爹!”

門內跑出一個十來歲的少年來,興沖沖地拉著郭威的手入內。郭威見到了這個少年,伸手摸了摸他的額頭,父子兩人甚顯親密,只是兩人年齡相去不大,雖以父子相稱,看起來卻像長兄幼弟,相攜走進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