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生妖孽亂中華

【01.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民國的鼎盛時代,毀於袁世凱稱帝之事。正因為袁世凱狂開歷史倒車,民國最終的希望才被毀滅。

談及這段歷史,每一本史書都在問:袁世凱這個大胖子,為何要稱帝呢?

每一本書都提出同一個問題,並給出大同小異的解答。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卻是錯誤的。

怎麽個錯誤法?

是這樣的,歷史研究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所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要提對問題,問題提錯了,研究也就上了歧途。甭管得出來的結果是多麽能自圓其說,其價值都等於零,也就是說對我們的思想進步毫無益處。

定義問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如果這一步錯了,往後你想對也難。古中國幾千年,始終未能衍生出成熟的科學思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問題定義的錯誤。換句話說,中國人始終沒弄清楚怎麽提出問題,連如何提問都不曉得,又如何能夠獲得答案?

如何正確地提出問題,是專業素養的第一步。所有科學理論體系,都是建立在開端的假說之上,而這個假說,就是第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提錯了,科學理論體系也就無從談起。

簡單說來,一個正確的問題,必須要具備三個基本特征:

頭一個是科學性,也可以稱之為專業性。把話說明白了,就是提問必須要專業、內行,外行人提出來的問題,態度越是誠懇,越是能把內行人活活逼死。

第二個是獨立性,也可以稱之為客觀性。即問題的表述必須是簡單的,直接的,過濾掉了主觀因素的,不可以摻雜先驗的東西在裏邊,更不能在問題裏設置兩個以上的假設。

第三個就是規律性,它必須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不能和規律扭著勁來。如袁世凱為什麽要當皇帝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和規律扭著勁來,問題的提出既違背了最基本的人性,又不符合人們心中的最基本欲求,所以解答也就成了東拉西扯。

這個問題,怎麽就不符合人性了呢?

因為人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用自我的視角來界定這個世界的。在對世界的觀察中,人都是有意無意地將自己視為帝王,予取予求,安置一切。人天然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偉大的,合理的,並急於把自己的臆想強加於這個世界。這就是最基本的人性,雖然有些不那麽純潔,可規律就是規律,是沒有道德屬性的,你抱怨也沒用。

而歷史,是關於人類進程的記述。主導人類進程的,必然是萬古不易的人性。人性的規律,就是歷史的規律。反過來也一樣,歷史的規律,就是人性的規律。

既然人性的規律,就是歷史的規律,那麽當我們對歷史人物提出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符合這個規律,舉凡提出不符合人性規律的問題,都是腦子進水,走岔道了,無法讓人推究出正確的理論體系。

在袁世凱那個時代,盡管歷史已經進入了民國時期,但大中國終究是在皇權專制下浸淫了數千年,暴政思想深入到人心與骨髓之中,帝王專制思想仍然是影響人們思維觀念的主流。

說白了就是,當時人們的思想,仍然停留在皇權專制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人人想當皇帝,思維特點仍以皇權為中心,不管任何人,只要有了機會,都會迅速地向著皇權挺進。這就是最典型的人性,我們不能要求袁世凱免俗,失去這最基本的人性。

所以,追問袁世凱為什麽要當皇帝,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必然會把我們引導到錯誤的理論體系中去,最終讓我們失去認知人性、解讀規律的機會。

那麽,正確的提問應該是怎樣的?

正確的提問應該是:袁世凱為什麽不當皇帝?

這個問題表述起來非常簡單,但卻已超越了當時中國人的思維範疇。當時的中國人是不具備提出這個正確問題的能力的。

讓外國人提出這個正確問題,也不容易,因為外國人並不是那麽關注中國。唯一具有能夠提出正確問題能力的,只有最規範、最刻板、最守規矩因而最接近於科學認知本身的德國人。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提出來的。

【02.皇帝請你吃飯】

公元1912年,即民國定鼎初年,清朝灰飛煙滅之際。在河南,在彰德,在洹上村,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正縱馬狂奔,意氣風發。突然之間那破馬淩空一個倒飛,袁克定不察,啊呀一聲栽落馬下。他人從馬背上掉了下來,可一條腿卻仍然套在馬鐙上。那破馬不說快點兒停下來,兀自拖著袁克定一路狂奔,掀起了滿天煙塵。

俄頃,馬跑膩了,玩夠了,自己停下來吃草。袁克定哎喲哎喲地想爬起來,卻發現做不到,他的腿部嚴重受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