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原霸主

【1、蜜月】

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家瓜分了智氏,從此三家開始獨立發展。隨後魏國出了個魏文候,在他的治理下,魏國迅速躥紅,成為華夏大地上最強大的一方諸侯。隨著各國領導班子的調整和國力的變化,新一輪的爭奪開始了。

在消滅中行氏和範氏的戰鬥中,在消滅智氏的戰鬥中,在削弱晉君的戰鬥中,三駕馬車始終並肩作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扛槍、一起分贓,所形成的戰友情誼在魏國強大之後依然存在。

位於列國中央的魏國有著太多的發展空間,既可以與東邊的齊國交手,也可以與西邊的秦國較量,還可以與南面的楚國pk,多個選擇的另一層含義是多個敵人。在魏文候的外交盤算中,與這麽多強大敵人的競爭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因此與韓國和趙國的關系至關重要,在廣闊的發展前景誘使下,三家仍然可以撇開一切分歧重溫一起扛槍、一起分贓的美好時光。

一奶同胞的兄弟三國中,魏國是無可爭議的老大哥,老大哥有維護兄弟團結的責任,魏文候幹得相當不錯。趙國和韓國挨著,在一次過節的時候,趙國人的雞毛飄到了韓國人那裏;韓國人的蒜皮跑到了趙國人那裏,兩個國家因為這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韓國人急了要打趙國,但又沒有勝算,就向魏國借兵,魏文候沒有答應。隨後趙國也向魏國借兵打韓國,魏國同樣不答應,拒絕他們的借口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好兄弟,何必動刀動槍”。

透過溫情的外交辭令能看出魏文候的運用之妙,領導小弟的通常做法是分而治之並且適當地玩平衡術,既要防止他們聯合,又要防止一方獨大;因此在外交上就不能偏向於某一方。趙國和韓國由於擔心魏國和對方結成同盟對付自己,爭相討好魏國。魏國不廢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在三晉的領導地位,趙國和韓國服服帖帖。

當魏國強大的時候,西方的秦國正在忙不叠地立君廢君。幾個大族長連手控制了政局,秦君只是他們手中的傀儡,他們隨心所欲地殺死一個,然後再另立一個,先後殺死或廢掉的國君有厲、躁、簡公、出子。秦國內亂紛紛,無暇外顧,魏文候毫不客氣地利用了這個機會,在趙國、韓國的協助下占領了秦國的西河地區。西河之失使秦國如鯁在喉,秦國數次反撲,無奈國力不濟,屢次敗倒在吳起的武卒面前,以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為甚。

堵住了秦國,三家又將矛頭對準齊國。公元前405年,齊國的一次內亂給三晉提供了武力幹涉的機會。齊國的一個大臣田會占據“廩丘”起來反叛,並投靠趙國以為後援,已經控制齊國的相國田和打著齊康公的名義發大軍去征討叛亂。

當鄰國內亂,支持弱勢一方,打擊強勢一方向來是外國勢力幹預的切入點。田會支持不住,向三晉發出求救信息。魏文候欣欣然率領三晉聯軍趕去幫助齊國的反政府武裝,由於田會與趙國的關系最為親密,所以趙國最下血本,竟然派出了敢死隊。

三晉聯軍與齊軍在戰場上相遇,兩支竊國大盜率領的軍隊竟然為道義問題吵起嘴來,田家軍隊責備三家架空了晉君,還帶著軍隊幹涉別人內政,三家同樣反唇相譏說田家打著齊君的旗號消滅自己的私敵。既然大家都是偽道學,那就不要為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喋喋不休,武力將決定一切,勝者將占領道義高度。

戰鬥打響,齊國人帶著文化大國尊嚴,邁著整齊的步伐,在雄壯的軍樂聲中,以密集隊形向三晉軍隊沖去,三晉軍隊被對手的做派逗樂了。他們不想和齊國人比酷,只想取勝。三晉的步兵迅速地散開,以松散的隊形迎上前去,齊國人愣了,以散兵對方陣的打法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果此時能鳥瞰戰場,看到的將是一盤沙子中有幾顆黃豆,沙子就是三晉軍隊,黃豆就是齊國軍隊。很快齊國人就領教了“沙子”的厲害,齊軍感到哪裏都有敵人,而哪裏又都沒有敵人,當他們的方陣向前沖去的時候,前面的三晉軍隊馬上就會退卻,而齊國軍隊的側翼,後翼卻遭受三晉軍隊散兵的攻擊,在齊軍調整隊形,準備進行下一波攻擊的過程中,又有不少士兵被三晉的戰鬥小組殺死。齊國雖然密集,但在動作靈活、配合有序的三晉軍隊面前始終找不到用武之地,而自身卻在時時刻刻遭受攻擊,遭受損失。這就是後來的狼群戰術,在中國也有個土名字叫“麻雀戰”。

三晉軍隊中以趙國的敢死隊表現最為出色,這一仗以三晉軍隊的大獲全勝結束。齊軍的統帥死在亂軍之中,兩千輛戰車成為三晉的戰利品,另外還有3萬具齊軍屍體在戰場上以各種姿勢趟躺著。三晉故意要顯示他們的功勛,將三萬具屍體堆成兩個大饅頭。如果每名戰士的體積以80立方分米計算,那麽每個饅頭的體積是1200立方米,堆成的圓錐直徑有20米,高有10米,太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