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既武何靈兮

【1、背景】

風水輪流轉,各領風騷百十年。自從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以來,幸運女神不停地變換寵兒。以當時中國的形勢論,韓魏所在的中原之地為戰略要沖,是中華文明的心腹。上有趙、燕,下有楚、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最早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馬陵之戰魏國衰敗之後,秦國和齊國分別通過變法強大起來,成為新興的兩大霸主。楚國由於根基穩固,地域遼闊,也一直位於強國行列,在最強盛的時候與齊秦同在一個档次。但好景不長,楚懷王就配合張儀搞垮了楚國。在齊秦互較短長,爭奪韓魏的時候,一向不顯山露水的趙國,卻意外地強大了起來。

魏國稱雄之際,趙國一直致力於與魏國爭奪中原地盤,具體表現在連續數次向中原的方向遷都,數次與魏國爭奪衛國。雖然趙國因此遭遇魏國的打壓,但趙國人艱苦卓絕、不怕犧牲,最後幫助齊國取得了勝利。趙簡子、趙襄子的立國精神在趙成候、趙肅候時期得到了完整的傳承。公元前326年,趙肅候去世的時候,魏、齊、秦、韓、楚等各國分別發兵數萬到趙國,以表達對這位最堅定的盟友和最頑強的對手的悼念。同年,還是個孩子的趙武靈王在各國的祝賀聲中登上君位。趙武靈王年少,未能親掌國事,輔政的是先君留下的幾名顧命大臣,其中肥義和公子成的地位最突出。

在張儀公孫衍了連橫合縱的歲月裏,趙國默默無聞地扮演著合縱陣營中的一個小角色。由於趙國和秦國有部分領土接壤,一旦合縱失敗,趙國總要跟著韓魏吃點掛酪。公元前317年,秦國便砍了趙國士兵八萬顆腦袋,次年又攻取了趙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公元前313年秦又攻取趙的藺,虜趙將趙莊。趙武靈王親政伊始就表現出特立獨行的跡象。當公孫衍策劃的五國相王運動之時,其他國家的國君都陶醉在稱王的虛榮中,只有“火星人”趙武靈王頭腦清醒,認為趙國有名無實,便拋棄王的稱號,恢復了以前“君”的名頭。

趙國的地理位置與韓魏相比雖然稍偏一點,但也是四戰之國。東有強齊,南有韓魏,西有悍秦。北部情況尤為復雜。東北同東胡相接,正北同匈奴相鄰,西北又同林胡和樓煩接壤。更可氣的是趙國的心腹地帶還有夾著屢打不死的中山國。中山國土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南北兩部分只有一條路相連。趙國的國防形勢尤為嚴峻,不但得與韓魏齊秦進行常規戰爭,還得與遊牧民族進行非常規戰爭。如果說在常規戰爭中趙國還能勝負參半,那麽在非常規戰爭中趙國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那是一種全新的戰爭。在沒有絲毫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從遠方的地平線上升起一條蜿蜒的曲線,這條曲線在變大、變粗、漸漸能分辨清是由奔馳的戰馬和矯健的騎士組成的騎兵部隊。從這些騎士的軍裝上可以看出他們絕非中原部隊,他們上身穿著瘦削的短衣,下身是緊身的褲子,外面罩著輕甲,腳登皮靴,頭戴皮帽、帽子上還插著鮮艷的羽毛。趙軍發現敵情後,急忙列隊驅車迎戰,但那是沒有用的,胡人的騎兵並不用手抓著冷兵器去撞擊冷兵器,像中原人經常幹的那樣。他們喜歡按照胡克定律利用一種有彈性的工具彈出一種頭重尾輕,前端帶尖武器,簡單地說他們打仗的主要方式是射箭。當趙軍士兵慶幸於在接仗之前做好戰鬥準備時,突然一陣箭雨從胡人的騎兵中升起,滑過優美的弧線、驅趕著死神向趙軍飛來。趙軍士兵異常驚奇,他們見過射箭的,但從來沒見過還能在馬上射箭的;他們見過騎馬的,但還從來沒有見過射著箭還能騎馬的。驚懼之下,許多趙軍來不及多想就被射成刺猬,這樣的箭雨刮過幾陣之後,趙軍傷亡十之七八,這時胡軍也到達了趙軍陣前、他們收起弓箭,拔出近戰武器,借助馬的速度開始對剩余的趙軍展開屠殺,戰鬥通常以趙軍完敗,胡軍完勝收場。當然了,隨著趙軍挨打次數的增加,他們也想出了一些應對之策。比方說用盾牌保護,以戰車出擊,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當胡軍發現無法一次性熄滅趙軍的士氣時,就利用速度和靈活性上的優勢、繞著行動笨拙、速度緩慢的趙軍步兵和戰車反復射擊,結果趙軍只是延長了戰鬥的時間,並沒有改變戰鬥的結果。這根本就不是同一種档次上的對決。在迅猛強悍的胡騎面前,自恃文化先進的中原政權一次次尊嚴掃地。

中原文化雖然先進,中原人也確實聰明、但如果將聰明才智僅僅用於打點門面、粉飾虛榮心,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面對技不如人的困境,人們有兩種反應,絕大多數人是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收起收起高傲的面孔,埋下頭來苦學。趙武靈王就屬於很少數人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