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齊國的沒落

【1、合縱攻齊】

公元前286年,齊國吞並宋國之後,合縱攻齊行動已經在醞釀中,由於齊泯王數年來如一日的妄自尊大和欺人太甚,那些意欲攻齊的國家個個主動,並不像五國合縱攻秦時存在脅迫和利誘現象,同時許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使這次攻齊行動如排山倒海搬不可遏制。國家利益,國家恩怨,個人利益,個人恩怨,靡不畢現。

第一個站出來旗幟鮮明的反對齊國的國家是秦國。齊國吞並宋國之後,土地、人口、財富大幅增加,假以時日齊國將這些營養消化,實力將大為增加,這是秦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秦昭王明確向國際表態:鑒於齊國數次讓秦國難堪,秦國與齊國的仇恨不共戴天,天下要麽有秦無齊,要麽有齊無秦,我一定要與齊國來個徹底的清算,必伐之,必亡之。秦國權相魏冉一直對宋國的陶郡垂涎欲滴,齊閔王橫刀奪愛讓魏冉妒火中燒。當秦國的國家利益與權臣的個人利益結合在一起時,攻齊之事已成板上釘釘。秦國實力最強,便以盟主的身份開始組織合縱攻齊。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與楚頃襄王開了個碰頭會,又與趙惠文王開了個碰頭會,分別達成了聯合絞殺齊國的意向。隨後,秦國發動了對齊國的第一輪攻擊,秦國大將蒙驁率領秦軍越過韓國、魏國的領土對齊國的河東地區發動了進攻,攻占了九座城池,第一輪攻擊以小勝結束。

第二年,秦國又開始組織對齊國的第二輪攻擊。打仗之前,會議必不可少。秦昭王又與魏昭王開了見面會,與韓厘王開了見面會,由於趙國的從中做媒,早就蠢蠢欲動的燕國也加入秦國的陣營。由於趙國地處中原,實力雄厚,與各國之間都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秦國吸取上次連趙攻齊不成功的教訓,推舉趙國為盟主。在統帥人選上,趙國選擇了正在為燕國效力的大將樂毅。樂毅之所以被推舉為統帥,是由於他的趙國背景。想當初(公元前314年)齊國差點滅掉燕國的時候,樂毅曾建議趙武靈王阻止齊國吞並燕國以防止出現一齊獨大的局面,趙武靈王對樂毅頗為賞識,後來趙武靈王餓死,樂毅才輾轉來到燕國。樂毅無疑是能實現燕國、趙國的共同事業的最佳人選,被推為燕國和趙國的“共相”。“共相”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就是說幾個國家為了共同的利益,使用同一個相國。秦、趙、燕形成三國軸心之後,韓魏也加了進來,這樣就成了五國同盟,樂毅成了五國盟軍名義上的統帥,直接指揮的是趙燕部隊。

軍事行動按計劃有序展開,首先秦國將軍蒙驁從河東地區的正面戰場發起進攻。五國之中,秦國最為強悍,齊國不敢掉以輕心,派主力部隊開往前線迎敵。哪知在齊軍主力全力防守正面戰場的時候,右翼的空档完全暴露在樂毅面前。樂毅率領趙燕主力與其它國家的一些輔助部隊從趙國東南面出擊,一戰便攻克了邊境重鎮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樂毅的出現完全出乎齊泯王的意料之外。情急之下,齊泯王只好征召剩下的一切軍事人員與準軍事人員,派觸子為大將,達子為副將前往濟西迎戰樂毅。這支部隊人數雖然不少,但是訓練素質一般,軍隊統帥也是齊國的二流將領,齊軍的精英都被秦軍拴在正面戰場。

兩軍沿濟水對峙,觸子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內線戰場優勢沿河固守,待敵軍士氣消耗殆盡之時再打防守反擊。這種作戰思想應該說很符合齊國的實際,然而齊泯王卻不吃這一套,盡管處於敵強我弱的不利局面,可仍然狂傲如舊。他以一個軍事外行的眼光強令觸子主動出擊,禦敵人於國內之外,並發下一道非常傷害將領尊嚴的命令:“如果拒絕出戰,你要你全家性命,連祖墳都給你刨了。”大敵當前,將領是賣方市場,而君王是買方市場,一個識大體的君王應該降低姿態主動請求將領為國效命,可惜齊泯王這種到死都要裝的人是不會明白這個道理。他的邏輯永遠是,我生來是人上人,死也是人上人。其實毫無實質而言。

最痛苦的莫過於為齊泯王這樣老板打工的觸子,不戰家族破滅,祖墳被夷,出戰又是以卵擊石。兩軍相接的時候,觸子突然鳴金收兵,自己又丟下軍隊臨陣脫逃。齊軍士兵被搞得一頭霧水,不等他們明白過來,樂毅指揮著大軍殺來。齊軍群龍無首,四散奔逃。濟西一戰,樂毅取得完勝。

觸子失蹤之後,他的副手達子收羅殘余退守臨淄的西大門——秦周,此時齊軍的士氣已經非常低落,達子建議齊泯王搬出小金庫獎勵士卒。齊泯王執迷不悟,勃然大怒道:“賞賜只能由我來發放,哪能由你來要求?你和觸子一個徳性。”齊軍沒有獎金,人人毫無鬥志,被樂毅一戰擊潰,達子陣亡,秦周失陷,通向臨淄的大門已經向樂毅敞開。此時,秦國與三晉軍隊已經獲實現了戰略目標,有氣的已經出氣,貪利的已經得利,便相繼打道回府。只有燕軍留了下了,血債需要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