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王掃六合

【1、最後的抵抗】

秦王親政後的頭幾年,並沒有急於進行對外戰爭,而是將更多精力用在了準備工作上,對待來自六國的挑戰,秦國也沒有正面迎戰,而是用外交手段或者秘密手段將其破壞掉。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國做好的硬件、軟件上的各種準備,便要開關出擊了。秦王掃六合的收官之戰開始了。

六國中唯一還有戰鬥力的是趙國,秦國不會忘記邯鄲之戰中,趙國人頑強地頂住了秦國的瘋狂進攻,並且在盟友的幫助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秦國也不會忘記,最近一次合縱攻秦的主力是趙國,龐暖以一記怪異的右勾拳打到了秦國首都的門口才被遏制。秦國也不得不承認山東六國中最像自己的是趙國。

按照擒賊擒王的原則,秦軍浩浩蕩蕩向趙國殺去。一開始秦軍進展得非常順利,接連攻克了趙國在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國在所得土地上迅速建立了燕門郡和雲中郡。緊接著秦將桓齒又率領一支秦軍馬不停蹄地向趙國腹地推進,一連攻克了趙國的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和武城(今磁縣西南),並在戰鬥中殺死了趙將扈輒,同時有十萬趙軍被斬首。這也是秦軍最後一次在戰爭中大規模的斬首。

前線的失利在趙國朝廷造成了恐慌,趙國自從長平之戰後元氣一直沒有恢復,此次損失的十萬精銳機會是趙國的所有家當。通向邯鄲的大門已經向秦軍敞開,此時此刻趙王需要的是一名救火隊員,想來想去想到了趙國的北疆還有一支強悍的邊防軍和一名優秀的指揮官。此人便是趙牧。

趙牧成名已久,不過僅限於北緯三十五以北,他的戰功多是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的。

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的同時也是開發邊疆,向草原要效益的過程。趙武靈王利用從匈奴人那裏學來的騎射技術和中原人原本擅長的軍事管理手段從胡人那裏奪走不少水草豐盛的牧場,從此趙國的領土與胡人接壤很多。接壤多摩擦就多,趙國和匈奴在邊境地帶經常交戰,趙國在邊境布置了大量防軍。雖然交戰雙方同樣是胡服騎射,但程度是不一樣的。在趙國這面,胡服騎射的只是軍隊,占邊塞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還是要在農田周圍定居的,他們不可能像遊牧民族一樣隨水草遷移,以捕獵為生。而在匈奴那一邊,胡服騎射的是全體成員,騎馬射箭是所有成員的基本功,就像趙國農業人口需要掌握耕種收割的本領一樣,是以交戰雙方是在不同的平台上pk,趙軍需要保護大量邊塞的居民,而匈奴則沒有軍民之分,人人兼有兩種職業,揚起馬鞭則為民,抄起弓箭則為軍,軍即是民,民既是軍。由於需要保護百姓,趙軍在與匈奴的交戰中總是勝少負多。匈奴騎兵所到之處被劫掠一空,沒等趙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揚場而去。趙軍顧此失彼,疲於應付。這種情況直至李牧主管邊區防務之後才有所改善。

在於匈奴長期的交戰過程中,李牧得到了鍛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大的應對方法,因軍功被任命為燕門地區的最高軍事軍事長官和最高行政長官。趙國對國防比較重視,邊區的稅收不用上繳國家,由地方全權處理。李牧將稅收中的絕大多數用做軍費開支,諸如購置武器馬匹,加強軍事訓練,提高士兵待遇等。由於李牧愛兵如子,深得士兵的愛戴。

對付匈奴,李牧采取的是積極防禦的策略。積極防禦的關鍵在於意識先決,而巡邏兵就是李牧伸出去的觸角。他們是最艱苦危險的兵種,也是待遇最高的兵種。李牧在匈奴的必經之地布置了大量的巡邏兵,一旦發現匈奴入寇,他們馬上點起烽火。後方的軍民見到烽火後,便按照的李牧事先為他們制定的規矩辦事:將所有的糧食和財富搶回堡壘之中,剩下來所要做得就是呆在保壘之中向來犯的匈奴騎兵行注目禮,看他們如何在堡壘之外來回奔馳而一無所獲,看他們如何氣急敗壞地向堅固的堡壘做徒勞的進攻,最後再看他們如何失望地原路返回,不帶走一片雲彩。如果有的好戰分子想要出去和匈奴兵較量較量那是不成的,軍事長官李牧嚴禁擅自出戰,不論勝負都要受到軍令的重罰。是以趙軍將士酒足飯飽之後的唯一消遣就是看匈奴騎兵來趙國邊界一日遊。軍營畢竟是崇尚殺伐的單位,有仗不打必經說不過去,就算李牧真的菩薩心腸愛好和平,可他手下的將官還指望殺敵立功呢,可李牧卻堅持他的政策好幾年不動搖。雖然邊區的損失減少到了最低限度,可不但匈奴以為李牧是膽小鬼,連趙軍將士也以為李牧是個膽小鬼,到最後趙孝成王也認為是李牧是膽小鬼。趙王數次通過書信或者使者責備李牧,並要李牧改變戰略戰術。李牧不為所動,匈奴來了依舊是堅清壁野,作壁上觀。趙王很生氣,派其他人代替李牧為將。按照不成文的規定,被罷免的將軍需要回家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