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新解釋三個中國(第4/7頁)

談論到他們,才談論到我這一篇短文的自以為的要點,那便是——我以我的眼看來,我們中國之文化歷史,上下五千年,從大都市到小城、古鎮,原本有一條自然而然形成的鏈條。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一代又一代形形色色的文化人歸去來兮往復不已的身影,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人生的初衷是要靠了他的學識治國平天下的,說白了那初衷是要“服官政”的。當不成官,他還有一條退路,即教書育人。在還有這一條退路的前提之下,才有孔門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們之中大多數後來也都成了“坐學館”的人或鄉間的私塾先生。而且其學館又往往開設在躲避大都市浮躁的小城和古鎮。小城和古鎮,由此代代的才人輩出,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地輸送往大都市;大都市裏的文化舞台,才從不至於冷清。古代的中國,一名文化人士,一輩子為官的情況是不多的。脫下官袍乃是經常的事。即使買官的人花了大把的銀子,通常也只能買到一屆而已。即使做官做到老的人,一旦卸卻官職,十有七八並不留居京都,而是舉家還鄉。若他們文化人的本性並沒有因做官而徹底改變,仍願老有所為,通常所做第一件第一等有意義的事,那便是興教辦學。而對仕途喪失志向的人,則更甘於一輩子“坐館”,或辦私塾。所謂中國文化人士傳統的“鄉土情結”,其實並不意味著對農村的迷戀,而是在離農村較近的地方固守一段也還算有益於他人、有益於國家民族的人生,即授業育人的人生。上下5000年,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中,每朝每代,對文化人的這一退路,還是明白地給留著的。到了近代,大清土崩瓦解,民國時乖運戾,軍閥割據,戰亂不息,強寇逞兇,疆土淪喪——縱然在時局這麽惡劣的情況下,中國之文化人士,稍得機遇,也還是要力爭在最後的一條退路上孜孜以求地做他們願做的事情的。

然而,在1949年以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他們連一心想要做的都做不成了。他們配不配做,政治上的資格成了問題。一方面,從大都市到小城,到古鎮,到農村,中國一切地方,空前需要知識和文化的講授者、傳播者;另一方面,許許多多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在運動中被無情地打入另冊,從大都市發配甚至押遣原籍——亦即他們少年時期曾接受過良好文化啟蒙的小城和古鎮。更不幸者,被時代如掃垃圾一般掃回到了他們出生的農村。然後是“反右”,再然後是“文革”,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魂牽夢繞的故鄉,成了他們的人生厄運開始的地方。而農村、古鎮、小城、大都市之間,禁律條條,人不得越雷池半步。

一條由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們的自然流動所形成的文化的循環往復的鏈條,便如此這般地被鉗斷了。受到文化傷害最深重的是小城和古鎮。從前給它們帶來文化榮耀感的成囚,一經徹底破壞,在人心裏似乎就全沒了意義和價值。

碎玉雖難復原,斷鏈卻是可以重新接上的。

今天,我以我的眼看到,某些以文化氣息著稱的小城和古鎮,正在努力做著織結文化經緯的事情。總有一天,某些當代的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厭倦了大都市的浮躁和喧囂,也許還會像半個多世紀以前那樣退居故裏。並且,在故裏,盡力以他們的存在氳氤一道道文化的風景。

是啊,那時,中國的一些小城和古鎮,大概又會成為中國文化的搖籃吧?

三、尋找城市最優良的氣質

(一)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它所屬於的那一個國家的立體說明書。

城市建築和城市規劃的背面,書寫的是它的文化。

一座城市也像一個人一樣,乃是有氣質的。而所謂城市的氣質,歸根到底是由它的文化成因決定的。正如一個人的氣質,肯定與之接受的先天的文化遺傳和後天的文化教養關系密切。城市文化作用於城市的各個方面,也必然作用於城市建築和城市規劃;城市建築和城市規劃怎樣,是城市人居家有感,憑窗可望,出門面臨,終日身在其中的事情。誰都承認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和生理影響,於是必須承認,城市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優劣,往往也從正面或負面決定著生活在一座城市裏的普遍之人們的趨同心性,以及愉悅指數。而後一點,是在城市裏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

既然由城市建築和城市規劃談到了文化,那麽我願在此坦言我的當代中國文化觀。

中國是世界上文化發展史源遠流長的國家之一。而此點,每使我們的某些同胞,對於中國近當代文化狀況,持有特別自以為是的心態。

我們承認我們在經濟實力方面仍屬於發展中國家,我們承認我們在科技方面顯然落後於發達國家,我們承認我們在全民文明素質方面亟待提高……我們常言要縮短這樣的差距,要縮短那樣的差距,需補上這樣的一課,要補上那樣的一課;但是,一論及文化,我們又似乎很感到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