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新解釋三個中國(第3/7頁)

幾天內雙方在賓館裏見了幾次面,來前原本有把握談成的幾樁買賣,到頭來竟一樁也沒落實。這令他大為失望;對方覺得他架子大了,對他的印象不好了,也感到不爽。

離開那一座城市的前一天,他要求對方派人派車送他到機場。買賣沒談成,架子又變大了,對方本已不爽;便將他的要求又誤解為擺架子了,更加不爽,便隨便地找了個借口,把他的要求擋回去了。

悸懼的他,為了安全起見,買的是最早的一次航班,六點來鐘就離開賓館去往機場了。唯恐在機場遭遇到那黑車司機及其同夥,一下出租車,幾近逃入了機場。

回到北京後才安穩下一顆驚恐萬狀的心來。然而此後,一打算要去A市,立刻便會聯想到那一名開黑車的司機對他所做的那一種威脅的手勢,以及那一名正式的出租汽車司機對他的忠告,於是畏縮不願成行。半年後,連在A市的業務也都荒廢了。

唉,我早已聽慣了許多人對社會險惡的抱怨和切身感受。但大抵是以自己的優點說事。比如先言自己的懷才不遇,接著批評別人的有眼無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著感嘆別人妒賢嫉能;先言自己的大公無私,接著譴責別人的私欲膨脹;先言自己的與人為善,接著抨擊別人的小人勾當和偽善行徑……

卻很少有人承認,是由於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與社會的某些毛病發生了大大小小的慣性撞擊,才使自己在某些時候陷於狼狽之境的。

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便是後種情況之一例。

而依我的眼看來,對並非處在弱勢群體中的人,後一種情況比前一種情況多得多。

是以為戒。

二、小城與古鎮能拯救中國文化嗎?

我以我眼回顧歷史,正觀之,側望之,於是,幾乎可以得出一個特別自信的結論——所謂中國文化之相對具體的搖籃,不是中國的別的地方,尤其並不是許多中國人長期以來以為的中國的大都市。不,不是那樣。恰恰相反,它乃是中國的小城和古鎮,那些千百年來在農村和大城市間星羅棋布的小城和古鎮。

僅以現代史為例,我們所敬重的眾多彪炳史冊的文化人物,都曾在中國的小城和古鎮留下過童年和少年時期的身影。小城和古鎮,也都必然地以它們特有的文化底蘊和風土人情濡染過他們。開一列脫口而出的名單,委實氣象大觀。如蔡元培、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郁達夫、豐子愷、徐志摩、廢名、蘇曼殊、淩叔華、沈從文、巴金、艾蕪、張天翼、丁玲、蕭紅……

這還沒有包括一向在大學執教的更多的文化人士,如朱自清、聞一多們;而且,也沒有將畫家們、戲劇家們、早期電影先驅者們以及哲學、史學等諸文化學科的學者們加以點數。

我要指出的是——小城和古鎮,不單是他們的出生地,也是他們初期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念的形成地。看他們後來的文化作為,那初期的烙印都是很深的。

小城和古鎮,有德於他們,因而,也便有德於中國之近代的文化。

搖籃者,蓋人之初的夢鄉所在也。大抵又都有歌聲相伴,哪怕是愁苦的,也是歌,必不至於會是吼。通常,也不一向是哀哭。

故我以為,“厚德載物”四字,中國許許多多的小城和古鎮,是絕然當之無愧的。它們曾“載”過的不單是物,更有人,或曰“人物”。在他們還沒成人物的時候,給他們以可能成為人物的文化營養。

小城和古鎮的文化,比作家常菜,是極具風味的那一種,大抵加了各種的作料腌制過的;比作點心,做法往往是絲毫也不馬虎的,程序又往往講究傳統,如糕,很糯口的一種;比作酒,在北方,濃烈,“白幹”是也,在南方,綿醇,自然是米酒了。

一方面,小城和古鎮,於地理位置上,即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只需年景太平,當然也就大得其益於城鄉兩種文化的滋潤了。大都市何以為大都市?乃因它們與農村文化的臍帶終於斷了。不斷,便大不起來。既已大,便漸生出自己的文化了。一旦有了自己的文化,則往往對農村文化側目而視了。就算也還容納些個,文化姿態上,難免地已優越著了。農村文化於是產生自知之明,敬而遠之。小城和古鎮卻不同,它們與農村在地理位置上的距離一般遠不到哪兒去,它們與農村文化始終保持著親和關系。它們並不想剪斷和農村文化之間的臍帶,也不以為鄙薄農村文化是明智之舉。因為千百年來,它們自己文化的不少部分早已與農村文化膠著在一起,撕扯不開了。正所謂藕斷絲連,用北方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另一方面,小城和古鎮是大都市商業的腳爪最先伸向的地方,因為這比伸到國外去容易得多、便利得多。大都市的商業的腳爪,不太有可能越過阻隔在它和農村之間的小城和古鎮直接伸向農村並達到獲利之目的。它們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不得不與小城和古鎮發生較密切的關系。有時,甚至不得不對後者表示青睞。於是,它們便也將大都市的某些文明帶給小城和古鎮了。起初是物質的,隨之是文化的。比如小城和古鎮起先出現留聲機的買賣了,隨之便有人在唱流行歌曲了。而小城和古鎮有了知識的青年們,對於大都市的文明自然是心向往之的。既向往物質的,更向往文化的。他們對於大都市的文明的反應是極為敏感的。而只有對事物有敏感反應的人,頭腦裏才會有敏感的思想。故一個小城和古鎮中的有了知識的青年,他在還沒有走向大都市之前,已經是相當有文化思想的人了,比大都市中的有了知識的青年更有文化思想。因為他們是站在一個特殊的文化立場,即小城和古鎮的文化立場;進言之,乃是站在一種較傳統的文化立場來審視大都市文明。那可能保守,可能褊狹,可能極端,然而,對於文化人格型的青年,立場和觀點的自我矯正只不過是早晚之事。他們有自我矯正的本能和能力。他們一旦成為大都市中人,再反觀出身的小城和古鎮,往往另有一番文化的心得。古老的和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的和新潮的文化思想在他們的頭腦中發酵、化合,或揚或棄,或守或拒,反映到他們的文化作為方面,便極具個性,便凸顯特征。於是使中國的現代文化景觀紛呈。何況,他們的文化方面的啟蒙者,亦即那些小城裏的學堂教師和古鎮裏的私塾先生,又往往是在大都市裏謀求過人生的人,載譽還鄉也罷,失意歸裏也罷,總之是領略過大都市的文化的。他們對大都市文化那一種經過反芻了的體會,也往往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哺予他們所教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