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軍閥悍將,抗日先鋒(第2/8頁)

沒過多久,成都要開辦一期講武堂,隊官為劉湘弄到了一個名額,推薦他去學習。這樣的機會相當於今天的幹部培訓班,是官場升遷進階的搖籃。果然,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培訓,劉湘再回到六十五標時,被上級調任一營前隊排長。辛亥革命後,四川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尹昌衡任四川都督,劉湘此時是少校差官。1912年,劉湘接替楊森為第二營營長,駐守四川瀘州。從此,劉湘手中就有了一個營的武裝力量。這個官銜雖說不大,卻是劉湘通往大軍閥之路的第一級台階。

盡管劉湘出名之後,許多外國人對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非常關注,但據早期和劉湘有過接觸的幾個外國人寫的觀察印象中說,劉湘表面上顯得平淡無奇,甚至萎靡不振,他們認為劉湘“並不是一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看起來脾氣甚好而且通情達理,既無性格,也無才氣”。外國觀察家們普遍認為,劉湘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狡猾精明,老謀深算,絕不崇尚空談或醉心於虛構的遠景。從他的外貌看起來像老實沉靜的商人,是一個冷靜的機會主義者。另一位名叫托勒的英國人在一封發往北京的函電中寫道:劉湘給人的印象並不是才華出眾。如果說他在交談中顯得反應遲鈍,這也並不過分。但他的經歷使人對他的才能無可懷疑……顯然,劉是一個小心謹慎、深謀遠慮的人。他不醉心於采取戲劇性的政治行動,除非他看清了結局,一般他殆爭於采取步驟。

叔侄爭霸

在辛亥革命後的20多年時間裏,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而二劉之戰則是四川軍閥混戰的高潮。所謂二劉之戰是四川軍閥劉湘與劉文輝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二人是堂叔侄關系,劉文輝是劉湘的幺叔,但劉湘卻要比劉文輝年長6歲。劉湘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在川系軍閥中屬於“速成系”。劉文輝畢業於保定軍校,在川系軍閥中屬“保定系”。劉文輝投身戎武之時,劉湘早已是少將旅長,劉文輝雖不在劉湘系統中任職,但他的發展壯大是與劉湘的提攜扶持分不開的。劉文輝對劉湘也有過不少的幫助,如軍事上的支持、經濟上的援助、政治上的掩護等。在較長的時間內,劉湘與劉文輝在四川的軍閥混戰中,一直互相依賴,時人稱之為“川軍二劉”。

到了30年代初,經過長期的混戰,四川的一些老牌實力派,如熊克武、劉存厚、楊森等人,或失敗下野,或被嚴重削弱,都喪失了爭奪四川霸權的實力,二劉則成了最強大的兩股勢力。劉文輝後來居上,身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邊防總指揮、24軍軍長等職,其防區包括川康一帶81縣,幾乎占四川總面積的一半,地盤大而且富庶,兵力達12萬人,在四川各派中首屈一指。劉湘此時任四川善後督辦、21軍軍長,其防區包括川東南和鄂西一帶共計46個縣,特別是控制著四川水陸交通的樞紐、進出口要津重慶,位置極為重要,兵力約11萬人。地盤上雖稍次於劉文輝,但兵力上與之旗鼓相當。

1932年10月1日,劉湘指使駐武勝的羅澤洲首先發難,向駐南充的劉文輝部打響了第一槍,從而揭開了二劉大戰序幕。

戰爭一爆發,劉湘即派唐式遵為東路軍總指揮,潘文華為南路軍總指揮,王瓚緒為北路軍總指揮,分三路向劉文輝進攻。劉文輝亦分頭防禦,並在防區內布置了五層防線。戰爭初期,由於劉文輝部防線過長,南北綿亙數百裏,兵力分散難支,故戰不幾日,劉文輝即主動後撤,退守沱江防線。11月18日,劉湘軍越過沱江,數路圍攻瀘州。瀘州位於沱江與長江交匯處,為川南軍事重鎮,易守難攻。劉湘軍幾次進攻都未能得逞,遂采用武力威逼和金錢收買兩手來對付守城的劉文輝部兩個旅長。守軍見救兵不至,孤軍堅守困難,表示願意接受改編。11月底,劉湘進駐瀘州。

瀘州戰役正在進行時,劉文輝部在四川省會成都又與田頌堯發生了激烈巷戰,即所謂“省門之戰”。11月14日,田軍聯合鄧軍黃隱部(打著田軍旗號)進攻城南紅牌樓一帶劉文輝駐軍。由於劉文輝早有布置,田軍大敗。後雙方在四川大學所在地皇城的煤山以及兵工廠、簸箕街等地激烈爭奪,兵員死傷甚巨。

幾經爭奪之後,田部不支,經圓滑的鄧錫侯從中調解,雙方罷兵。劉文輝因急於要與劉湘決戰,乃請鄧代他守成都。

省門之戰一結束,劉文輝又匆匆趕到眉山,並在此建立司令部,籌劃在榮縣、威遠一帶與劉湘的決戰。12月10日,戰鬥全面展開。劉文輝一開始就以淩厲之勢向劉湘進攻,雙方在此麇集數萬重兵,激戰五天,死傷上萬人。劉湘軍全線失利,處境極為不妙。為防止劉文輝乘勝直搗重慶,劉湘采取了三項緊急措施:一是派劉文輝的親家杜少棠持他的親筆信到眉山向劉文輝請和;二是致電鄧錫侯、田頌堯,請其迅速出兵抄劉文輝後路,以免同歸於盡;三是加緊對劉文輝部將進行收買分化。這三招果然奏效:鄧、田立即出兵攝劉文輝之後向仁壽、雙流、溫江等地進攻;同時,劉文輝部旅長陳鳴謙陣前倒戈,投向劉湘。局勢突變,劉文輝優勢頓失,只得同意劉湘的請和。雙方於1932年12月21日簽訂了停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