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第2/3頁)

縱有特務政治鉗制輿論,他薩達姆也不可能憑一人之力將全國的命運作孤注一擲。他膽敢如此乃是由於多數伊拉克人相信他的企劃,並且憧憬於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國家。據西方記者訪問薩達姆下面的軍官所得,他們一般有此信仰。我還記得1950年間我在密歇根就學及工作時,遇到的伊拉克同學及同事,可算是千篇一律的武力主義者及國家主義者,對以色列深恨,對美國憎愛不能定決。當時我尚不了解。現在看來,這樣的態度與伊拉克之歷史不可分離也。尚與這態度有關的,則是遲至1972年伊拉克才宣布石油國有。以前如此重要的企業由外人掌握,年輕人做事就業動輒掣肘,經常引憾不難想象也。

曾有人問薩達姆之外長何以伊國如此粗蠻,他即說:“時間不夠。”最近之電視節目有演放薩達姆接見西方學齡兒童之為人質者,他曾提出英國退出中東時,憑己意指定彼為一個國家,此為一個國家;在他看來所有的阿拉伯人,只是一個民族國家。所說帶種族主義成分,可是並非沒有理由。在他看來阿拉伯人口分置在約二十個大小國家,有些純依舊日之部落組織,有些缺乏資源,有些富於石油卻只供王公大人任意揮霍,並與西方國家打交道,應予以改組,即用武亦所不惜,這種著想原則上不能稱為瘋狂。所以女作家安密爾(Barbara Amiel)在《倫敦泰晤士報》寫出:“很多阿拉伯的領袖及一般人民認為阿拉伯乃是一個民族國家,石油理論上歸全國所有,(但事實上)極少數人物坐擁此資源。這種觀點正確與否不論,其結果則是誰能將石油的利潤作較廣泛的分配即是他們的朋友,而且可以得到廣泛的阿拉伯支持。”

事雖如此,一個聯合國的國家,入籍近三十年,也早經伊拉克承認,只因為過去奧斯曼帝國在治理上曾一度將它隸屬於今日之伊國,或者只因為與薩達姆的政治哲學不對頭,即可以用武力否定它的存在,那又還要聯合國何用?又何必牽扯上集體安全?今日已有少數的美國人認為布什之進軍於沙特阿拉伯乃是“以打仗保證價廉的汽油”。可是原油的使用及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口的衣食住行,也是很多工業先進的國家及待開發國家的經濟血脈,影響到百萬千萬人的就業與失業和全球國際貿易之盛衰。其供應與一般的私人財產不同,目下之事實更不能認作完全是伊拉克“領導父親”和科威特的“埃米爾”(emir)個人間之恩怨。

安密爾謂阿拉伯人為數二億,要是團結起來可以成為一種可怕的力量,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果說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團結,無可阻擋,並且現在已有這樣的趨向。如果西方國家與薩達姆的戰端一開,一般阿拉伯人民的向背,非常值得考慮,即參加保衛沙特阿拉伯的部隊亦然。可是說要以武力統一今日阿拉伯聯盟的國家,則要超過希特勒的野心,阿拉伯聯盟裏的二十一個國家〔內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有名號而無國土〕,所占土地自中亞腹地跨紅海連亙整個北非海岸而達大西洋,雖說都屬回教國家(敘利亞和黎巴嫩即有很多的基督徒),又都屬阿拉伯語言通行之地〔埃及以西之柏柏爾人(Ber-bers)中則只有識字階級操阿拉伯語〕,可是每一地區已有不同歷史之背景,而且社會經濟條件也不相銜接。縱說其中有改組的可能,可是要將之結合為一片,則為一種過時代的理想。日前阿拉伯聯盟在開羅集會時,即有十二個國家贊成派兵保衛沙特阿拉伯以拒止伊拉克的侵略。即過去埃及和敘利亞組織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也終至不歡而散。又巴茲黨同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擡頭,而這兩個國家迄今尚是死對頭。

但是伊拉克以石油的收入在國家上頭造成一種大權威,由外輸入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之食品,又低價分配於民眾,即造成一種近乎全國皆兵的形貌,勞力不足則向埃及及巴基斯坦招募一百萬勞工算數。其組成不能因下端嚴密構成的經濟因素層層節制,結果只能采取寡頭政治及人身政治。根據過去政局不穩的情形看來,非對內以特務監視、對外黷武,則團結堪虞。其情形有似漢武帝對衛青所說:“一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這種問題超過薩達姆做事之漫無標準。

現在代表聯合國行問罪之師的國家也有它們的弱點。薩達姆固然窮兵黷武,但是誰供給他的武器?伊拉克不產飛機不制戰車,他大部的裝備得自蘇聯。迄聯合國制裁之日,蘇聯才聲明終止軍火的輸送。以色列炸毀之核廠則得自法國。販賣軍火於伊拉克牽連了很多國家。美國至少已供給直升飛機。很多國家明則禁止對伊輸出軍火,實際開一只眼閉一只眼。大概伊拉克每年一百四十億美元之軍事預算引誘力過強,無法禁拒。(待開發的國家固然可以說在軍備競爭的條件下,外銷軍火可以減輕一部分財政上的負擔。先進國家既如是,窮困的國家不能不效法。此種說法成理與否不論,實際上則是武器更為泛濫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