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論奪情

鹹豐七年二月四日,曾國藩父曾麟書卒。十一日,訃至江西瑞州湘軍大營。十六日,曾國藩上報憂摺,請假守制。旋即不待批準,於二十一日離營回湘。清制:官員父(母)喪,則應離職回籍,居喪三年(丁憂二十七個月後除服)。督、撫、司、道等重要官員,或者軍務在身官員,如欽命不準離職居喪而令在職守制,則稱為奪情。曾國藩時為兵部右侍郎銜,且督辦軍務,依例不得擅自回藉奔喪,而應請示朝旨再行定奪。他竟置江西軍務而不顧,不待準假,遽行回鄉;其原因乃如本書《每聞春風之怒號》一篇所述:曾國藩以客軍寄食江西,與地方官齟齬,又得不到朝廷的諒解和支持,軍事、餉事俱無起色,遂藉口守制,不待命而行。然則,曾國藩此次奔喪是一種任性、沖動、不負責任的負氣之舉。左宗棠聞知此事,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對他這種“逃兵”行為進行譴責:

“《綱目》一書,於奪情題後一事,總以其人所處之時地為斷,所以重綱常、維名教而警偷薄之俗也。至‘金革之事無避’一語,經義直捷了當,更無可疑;誠以兵禮、喪禮同一兇事,並無所謂希榮忘哀之念;而幹戈之際,事機急迫,有萬不能無變者。順乎天理之正,即乎人心之安,則世俗所謂‘奪情’者,乃聖賢所謂‘遵禮’,又何擬議之有?”

《綱目》,即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是吾國“正名學”的集大成著作。其論“奪情”要“以其人所處之時地為斷”,則根源於《禮記》:“金革之事無辟(通避)也”一語;這句話怎麽解釋呢?唐人孔穎達《禮記正義》曰:

“此一經,是權禮也。若值國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禮,故從權事”;

“經”,是原則;父母喪,居喪三年,就是原則。但是,“若值國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禮”,公事和私禮發生沖突,怎麽辦呢?原則是死的,人是活的,這裏就要引進一個“權”的概念。“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原來,在非常時期,“反於經”而“從權”,乃能“有善”。故國家有“金革之事”(即戰事)的時候,涉身軍務的“孝子”(兼忠臣)就毋庸遵守居喪三年的“恒禮”,而應遵循堅守崗位、繼續戰鬥的“權禮”。故左宗棠說:“世俗所謂‘奪情’者,乃聖賢所謂‘遵禮’”;他根據“經義”立論,預先杜絕了曾國藩恤於人言(即“擬議”)的借口。

前此,曾國藩歸藉之時,已經知會在湘籌餉的左宗棠,說明此次回鄉的三個理由。首先,奔喪守制,以盡人子之道;其次,“臨戎以來,過多功寡,不可以古之饒幹濟者自比”;第三,“大局較前為佳,己可不出”。第一條理由,被左宗棠用“金革之事無辟”駁正;第二條,表面上是說自己德寡能鮮,無濟於大局,實則透露了一腔怨氣無處發泄的消極情緒。第三條,則純乎負氣昧心之談;當日大局:江西大半被太平軍占據;江南大營屢被攻潰,岌岌可危;安徽境內名城多“淪於賊”,實在稱不上“較前為佳”。左宗棠此信,尤其對第二條理由進行了重點批判:

“子無賢、智、愚、不肖,其有父一也。遭父之喪,其不可奪情一也。今謂賢、智可奪情,而愚、不肖不可奪情,此何說乎!老兄之於兵事,誠不敢謂其有功無過,然竭其心與力所可到而黽勉為之,此念尚可見諒於朝廷;又時局所值,亦有非心所能慮力所能赴者,天下之人亦未嘗不共為諒之。……孝子之於親也,不以病不起而廢藥石;忠臣之於君也,不以事不可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諉之”;

罵人,最毒的就是誅心;打人,最狠的就是打臉。左宗棠就做到了這最狠的兩點。你曾國藩不是扭捏作態,說什麽“過多功寡”,不宜比照“饒幹濟者”實行奪情麽?那好,我就告訴你,你還真就是個“過多功寡”的“愚、不肖”者。但是,承認自己“愚、不肖”就搪塞過去了?沒有。人皆有父,你“愚、不肖”可以不奪情,比你賢明比你聰明的就該奪情;這是什麽混賬道理?再說了,人蠢一點沒關系,“過多功寡”沒關系,運氣不好也沒關系,只要“竭其心與力所可到而黽勉為之”,朝廷與天下之人“未嘗不共為諒之”。可是,你怎麽做的呢?就像長輩一告病危,子女立即代為申請“安樂死”;國事一告不支,你立即就“奉身而退”,這還有人味嗎?這還有臣德嗎?因此:

“老兄之出與不出,非我所敢知也;出之有濟與否,亦非我所敢知。區區之愚,但謂匆遽奔喪、不俟朝命,似非禮非義,不可不辨”;

這等於是口沫橫飛罵了大半天,還不解恨,臨走前再重重揣上一腳。俗雲忠言逆耳,又雲打親罵愛;我講了一籮筐道理,自然是希望你迷途知返,再度出山。但是,希望你出山,並不是認為你“一出有濟”,就能扭轉頹局。地球缺了你照樣轉悠,大局沒有你也不至於立馬崩潰;我希望你出山,不過是篤於友道,不忍看到你成為一個“非禮非義”的人而已。前面的斥責,未嘗不能理解為諍友激憤的勸諫,對稍有氣量的人來說,剔除掉那些過當的成分,尚可視為愛之深恨之切的激將法。而且,內心深處,未嘗不能將之轉化為一種被需要的虛榮;畢竟,我再愚再不肖,前線還是需要我,國家還是需要我。可是,最末這句“出之有濟與否,亦非我所敢知”,竟將曾國藩聊以遮羞的最微薄的一點虛榮(自尊)也盡行剝奪。你讓他臉往哪兒擱?一般來說,罵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左宗棠前面罵了那麽多,罵得那麽狠,其目的無非就是讓曾國藩趕緊回到軍隊中去。然則,罵到“老兄之出與不出,非我所敢知也”,立即打住,轉而說幾句軟話,如“老兄之出必有濟,則我所敢知”之類,恰如給曾國藩遞上一根竹竿,他難道不感激萬分的“哧溜”一聲就滑下台來,還非得呆在上面遭受臭雞蛋西紅柿的襲擊?左宗棠偏不,他反而要將整個台子都拆掉,逼得曾國藩只能從那高台之上直生生摔將下去,跌得個鼻青臉腫屁滾尿流。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自尊;曾國藩作為宋學出身的高官,自尊指數更當高於平均指標,至此,一點自尊都不給他留下,他不和左宗棠絕交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