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選擇一個偉大的國家(第3/9頁)

我們手拿鉛筆學會了寫字,現在我們不能接受這個國家沒有足夠的有色金屬、工程塑料、半導體芯片制造鋼筆、簽字筆、鍵盤和顯示屏。

我們通過小兒書、收音機、黑白電視機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麽樣子,現在我們不能接受生活在沒有電視台、互聯網的世界中。

有蘇聯解體做現成的例子,“七塊論”不是天方夜譚。那時候我拿著地圖看鐵路線,想到每天吃喝玩樂用到的東西大多是通過鐵路線從上千公裏以外運來的,如果這個國家變成七八塊,這些東西也都將不復存在。

中國人喜歡講氣節,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是一個大國,小國也許可以苟安,大國沒資格投降。我自覺是一個又怕死而又貪圖安逸的人,正因為這樣,當危險來臨的時候,我只能選擇跟這個國家生死與共。

也許我們這代人經常想不起來,自己出生的時候,自己的國家就已經掌握了兩彈一星,建造了核潛艇,並拿回了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但是這也很容易再記起來。

很多人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選擇。《中國可以說不》的出版和全世界媒體的爭相報道成為那年的標志性事件,這本書大概是幾十年來中國銷量最大的商業時政出版物,幾百萬冊的銷量反映了當時普通中國人最關心的事情。

“說不”這個標題應該是來自於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和右翼人物石原慎太郎所寫的《日本可以說不》,不過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當時的日本正是泡沫經濟飛速膨脹的時代,日本人想表達一下鹹魚翻身的心態。而1996年我們在等著美國人扔下最後一只靴子,我們在等著代表冷戰結束的最後時刻,中國要說的並不是“不”,而是:你要扔就扔吧,老子玩得起!

別的國家在那一年也做出了選擇。1996年,烏克蘭和中國商量出售在他們看來已經報廢的“瓦良格”,這條船後來被軍事愛好者稱為“老瓦”。1992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和烏克蘭瓜分了蘇聯黑海艦隊,俄羅斯拿走了已經建成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是蘇聯設計的最後一代航母,在“庫茲涅佐夫”建成的時候,它的姊妹艦“瓦良格”號,也已經下水,完成了68%的建造工程。

俄羅斯很想把“瓦良格”號建成,給“庫茲涅佐夫”找一個伴,因為沒有兩條航母就不算有航母。像所有的大型武器裝備一樣,軍艦需要維護,像航母這樣大的軍艦與其把它想象成一件武器,還不如把它看成一座城市更符合實際情況。把一座戰鬥城市開進船塢做一次維護保養要耗去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時間,如果沒有另一條航母輪換,敵人可以選擇一個沒有航母的時間打海戰。俄羅斯海軍曾經是世界第二,這個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就算是以前的大清國,買鐵甲艦也是一對一對地買。

不過願望代替不了現實,當時俄羅斯總理問船廠:完成這艘只差1/3工程量的航母,“工廠究竟還需要什麽?”廠長馬卡洛夫回答:“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委、軍事工業委員會、九個國防工業部,一個偉大的國家……只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建造和擁有它。”很顯然,解體後的蘇聯已經不可能再擁有這一切。

“瓦良格”這個詞本來是斯拉夫人對北歐裔的瑞典維京人的稱呼,公元9世紀“瓦良格”人來到頓河、伏爾加河建立了公國,成了後來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的前身。這又是多麽有歷史象征意味啊。斯拉夫各民族創造了強大的蘇聯之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又一次決定把未來交給外面的世界。

在1996年,我們整個國家都做出了選擇,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個選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但是當五星紅旗在“老瓦”的桅杆頂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選擇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爬墻黨”,眺望中國的未來

“老瓦”海試前後,美國和日本政客開始質問我們,要求中國就“擁有航母的用途做出解釋”。這是天底下最可笑的事,歷史上僅有的幾次航母大海戰是美國和日本打的,美日卻跑來問我們“航母的用途”,哥兒倆顯然不是缺乏海軍常識,只是蠻橫無理慣了。

不過,蠻橫的背後也透著心虛。1996年我們試射導彈,他們沒問我們“導彈的用途”,直接就把航母開過來了,因為他們不相信我們能用導彈打中航母。現在他們問我們航母的用途,是因為他們開始擔心了。

全世界的航母美國獨占一半以上,艦載機數量占了全世界的3/4,這還沒算性能、配系、戰術、訓練、保障上的全面質量優勢。他們有什麽好擔心的呢?

他們擔心的是中國的高速發展。